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最近的几十年间,我国建设了大批城市广场,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城市缺少公共空间的状况,但是在很多城市,一方面存在许多规模宏大,无人问津的空旷广场,另一方面,老城区却依然拥挤不堪,缺乏公共空间,这一怪象说明中国城市广场的布置不尽合理。现阶段有关广场的论著和研究,很大一部分停留于定性论述,缺乏数据和实证支持,既有定量研究较少,各流派莫衷一是。且国内对广场的研究多集中在物质要素、美学形态等方面,对广场的理性量化分析和空间结构分析很少。从广场吸引力角度出发,针对中国国情下本土化的研究同样匮乏。这些问题进而导致了国内相关工作者在广场的规划、建设和改造实践中难以遵循依据,制定出提升广场质量和活力的系统策略。所以,对广场的研究还需更加深入的定量分析和更加广泛的实证探索。本研究主要基于空间句法的理论方法,试图探索公共空间的使用受到可达性和可视性的影响,研究的具体广场案例以及它们所嵌入的城市环境和城市网络系统组构与使用频率之间的关系。本文剖析了澳门历史文化名城所在区域——澳门半岛的城市广场,分析其不同时期,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富有代表性的众多广场样本。本文首先梳理了澳门城市形态发展历程,发现澳门不同时期建设的街道网络具有不同的空间特征,最早建设的葡人老城区呈现出有机网络形态,内港填海区呈现出半有机网络形态,而近现代以来建设的高士德区呈现出规整的方格网状形态。用空间句法的轴线分析法,分析澳门的街道网络系统,发现目前澳门半岛全局可达性最高的区域位于近代以来所建设的高士德区,属于规整网络系统,其次是内港填海区所在的半规整网络系统,而可达性最差的区域是葡人老城区所在的有机网络系统。其次,本文在宏观层面分析了40个澳门半岛广场的可达性,发现广场周围街道的可达性高于整个系统的平均值,总的来说,广场处于可达性较高的区域。在具体对广场的可达性进行分析时,主要基于两种分类,一种是基于广场功能分类,另一种是基于广场所在的街道网络系统分类,而只有在基于街道网络系统分类时对广场形态进行研究,才发现了广场面积和广场可达性之间的规律性,说明不同街道网络形态的广场具有不同的空间特征,网络形态对于广场的使用至关重要。再次,本文分析了40个广场的可视性,与广场可达性分析一样,分别基于广场功能和街道网络系统规整度对广场进行分类,而且也发现了,在基于街道网络系统规整度分析时,广场可视性具有一定规律,在有机和半规整网络系统中,广场视域特征和广场大小存在线性关系,而在规整网络系统中,广场视域特征与广场大小无关,且规整网络系统中的广场视域特征值较大,更接近一个常量。最后,对广场的可达性、可视性和广场的使用人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有机和半有机网络中,广场使用人数越多,代表广场可达性的战略值也越大。在澳门半岛葡人老城区所在的有机网络系统和内港填海区所在的半规整网络系统中,广场的使用人数与广场的绿化、小品及周边环境等物质要素的关系不大,而与代表广场可达性的战略值关系最大,在老城区,广场受到所在位置街道网络可达性影响最大。而在规整的街道网络系统中,广场的视域面积越大,反而广场人数越少,广场使用人数和战略值关系较小。对于澳门半岛广场的研究,提供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为了保证广场较高的使用频率,在很多老城区进行广场的设置,以及改建与扩建,需要增强广场的使用频率的情况下,应当从周围街道的可达性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与可达性较高的街道进行连接,增加道路网络密度等措施,来提升广场活力,而不仅仅是对广场的硬件设施进行改善。而在一些新建的城区,街道网络比较规整,道路网间距较大,在进行广场布局时要注意合理的尺度,广场尺度不宜过大,而且广场要有一定的封闭性,不能完全暴露在周围环境中,造成过大的视域面积。在以后的研究中,不能把广场视为离散的空间实体,就广场论广场,强调封闭性,或者广场上的小品和装饰物的数量与质量等局部物质空间属性,而要对广场使用模式与广场所处的整体的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充分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