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PAD)是指冠状动脉以外的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以往也被称为外周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等,在心血管高危人群中有着较高的患病率。主要病变位于下肢动脉的PAD称为下肢PAD,是PAD的一种主要类型,其最常见和最主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性下肢PAD是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使下肢组织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的疾病。其下肢动脉管壁出现粥样硬化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表现为随着病变的进展,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呈现脂质条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复合斑块的病理表现,管壁出现泡沫细胞、斑块胶原纤维增多、中膜弹性纤维破坏、斑块钙化等改变,引起血管内中膜及内径的改变,血管结构发生重构,最终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临床上该疾病可呈急性或慢性发病,发病早期患者可以无典型肢体缺血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表现为肢体功能受限、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体溃疡、坏疽等多种程度不等的症状和体征。下肢PAD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均较高。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性下肢PAD患者的血管病变往往不仅仅局限于下肢动脉,也可能出现于如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等部位。多数研究也已经证实绝大部分动脉粥样硬化性下肢PAD患者有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出现冠状动脉受累的情况也较为常见。PAD患者的多种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病史、吸烟史等,也对心脏有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心脏和动脉在维持机体的血液循环上共同作用、互相影响,外周动脉病变时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众多的研究表明PAD与较高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有关,已经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危险更高。已经有研究表明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冠心病的PAD患者存在左室构型异常的比例较高。目前对尚无心脏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性下肢PAD患者的左室结构及功能状态的研究较少。因此,此类患者的外周动脉及心脏情况值得我们关注。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超声技术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性下肢PAD患者的外周动脉结构、功能改变,以及左心室结构、功能改变,探讨其动脉僵硬度及左室改变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了解下肢PAD患者的外周动脉及心脏改变、合理应用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超声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性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外周动脉改变本部分对一组动脉粥样硬化性下肢动脉疾病(PAD)患者及一组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对照组对象进行双侧颈动脉、股动脉检查,利用超声QIMT和QAS技术自动测量动脉内中膜厚度、内径及僵硬度参数。比较两组外周动脉的结构及僵硬度参数,并分析影响动脉僵硬度的相关因素。结果①一般情况:两组间年龄、性别、体重、身高、体重指数、心率、舒张压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PAD组收缩压、脉压差、吸烟量及吸烟程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外周动脉结构:下肢PAD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右侧股动脉IMT及IMT/D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侧股动脉内径(D)有减小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颈动脉IMT、双侧颈动脉内径(D)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颈动脉IMT有增厚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左、右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内径的比值(IMT/D)有减小的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PAD组与对照组比较,两侧颈动脉、股动脉平均IMT(mIMT)显著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外周动脉僵硬度:下肢PAD组与对照组比较,左侧颈动脉β、双侧颈动脉PWVβ及双侧股动脉β、PWVβ测值均显著增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颈动脉β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颈动脉、股动脉平均β(mβ)、PWVβ(mPWVβ)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④颈动脉与股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颈动脉mIMT与股动脉mIMT无显著相关性(r=0.233, P=0.06)。颈动脉僵硬度指标与股动脉僵硬度指标显著正相关,颈动脉mβ与股动脉mβ及mPWVβ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0、0.404,颈动脉mPWVβ与股动脉mβ及mPWVβ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79、0.485(P<0.01)。⑤股动脉僵硬度的相关因素分析:股动脉mβ及mPWVβ与mIMT、收缩压(SBP)、脉压差(PP)、吸烟量及吸烟程度呈正相关(P<0.05-0.01),此外股动脉mPWVβ还与年龄呈正相关。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显示,mIMT、PP是股动脉mβ的独立相关因素;SBP、吸烟程度及mIMT是股动脉mPWVβ的独立相关因素。第二部分超声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性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左心室结构及功能改变本部分对一组动脉粥样硬化性下肢动脉疾病(PAD)患者及一组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对照组对象进行双侧颈动脉、股动脉检查,利用超声QAS技术自动测量动脉僵硬度参数;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相关二维图像数据及血流、组织频谱多普勒数据,并分析相关心脏及动脉参数的联系。结果①左室结构及功能情况:与对照组比较,下肢PAD组LVM、LVMI、RWT、E、E/e’显著增大,e’、e’/a’减小,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LVEF无显著差异(P>0.05)。下肢PAD患者中74%(23例)出现左室构型改变,35%(11例)为左室肥厚,39%(12例)为左室向心性重构。②对RWT进行相关分析显示,RWT与年龄、收缩压、脉压差、吸烟量、颈动脉和股动脉的mIMT、mβ、mPWVβ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0.01)。控制年龄、血压参数、心率及吸烟量后,RWT与股动脉mIMT、mβ、mPWVβ相关性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353、0.587、0.62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股动脉mPWVβ、吸烟量和脉压差是RWT的独立相关因素。③对E/e’进行相关分析显示,E/e’与年龄、收缩压、脉压差、吸烟量、颈动脉和股动脉的mIMT、mβ、mPWVβ呈不同程度正相关(P<0.01-0.05)。控制年龄、血压参数、心率及吸烟量后,E/e’与股动脉mPWVβ的相关性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相关系数为0.32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股动脉mPWVβ、PP、年龄是E/e’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通过观察与研究得到以下结论:①与对照组相比,动脉粥样硬化性下肢PAD患者收缩压、脉压差显著增高,吸烟史更显著。②与对照组相比,动脉粥样硬化性下肢PAD患者股动脉内中膜增厚,呈收缩性重构改变;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管径扩张,呈扩张性重构改变;颈动脉和股动脉僵硬度均增高,以股动脉更为显著。且颈动脉僵硬度增高与股动脉僵硬度增高呈正相关。③动脉粥样硬化性下肢PAD患者股动脉僵硬度与股动脉IMT、血压、吸烟及年龄相关,其中股动脉IMT、血压、吸烟是股动脉僵硬度的独立相关因素。④动脉粥样硬化性下肢PAD患者左室壁厚度增加,发生不同程度左室重构。⑤动脉粥样硬化性下肢PAD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尚在正常范围,与对照组相比左室舒张功能显著降低。⑥在常规危险因素以外,动脉粥样硬化性下肢PAD患者左室重构及舒张功能减低的改变还与外周动脉僵硬度增高有关。⑦应在动脉粥样硬化性下肢PAD患者中进行超声心动图筛查,采取合理措施改善外周动脉病变,以期预防及纠正心脏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