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受虐妇女严重反击行为之刑事抗辩问题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受虐妇女通过杀害施虐者获得解脱的案例频频引起社会关注。以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案例为参考,量刑有轻缓化的趋势,并催生了相关的司法解释以及法律规范,然而实践中各地法院在处理相关案件时未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家庭暴力以及家暴受虐妇女的特殊性,故而在案件定性以及各类量刑情节的考量上仍然常有失衡。对此类行为的抗辩往往集中于自首、被害人过错等法定或酌定量刑情节,正当防卫抗辩较少且难以成功,对此类案件中因情绪障碍减免刑事责任的探讨较少。家庭暴力抗辩也往往因证据问题难以认定。针对受虐妇女心理状态及行为的危害性等方面的抗辩更是寥寥无几。家暴受虐妇女严重反击行为的刑事抗辩,涉及出罪、刑事责任减免、证据及程序等一系列问题,值得研究。  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约四万六千字左右。  第一部分通过对经典案例及判决结果的整理分析,以图表的形式论述家暴严重反击行为及抗辩的基本情况和特征,并结合对个别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总结和反思目前家暴受虐妇女严重反击行为刑法评价及抗辩中存在的问题:即司法实践及法律法规忽视家暴受虐妇女的特征,对此类行为的抗辩以及法院裁决集中于实刑裁量问题,对出罪事由以及定罪免刑情形较少考虑,且忽视反家暴专家证人在抗辩及法庭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主要结合家庭暴力的特殊性探讨家暴受害妇女的特性,并以此作为探讨各类抗辩事由的基点。一方面,以心理学及精神病学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对家暴受虐妇女的特性进行分析,此类妇女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会产生恐惧、愤怒等情绪或者心理问题,认识和意志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情形下可能产生心理障碍;另一方面,从刑法学角度分析,该类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并不大,具体的刑事责任能力将因心理、精神状况而异。  第三部分从比较法的视野论述英美刑法视域下此类行为如何处理。首先,对“受虐妇女综合症”进行简要的论述;其次,探究该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一方面,该理论并非单独的抗辩事由,而是在正当防卫中讨论以说明此类行为的“合理性”及“紧迫性”。但在“非对抗性”情形下“紧迫性”的放宽受到限制,多以“有缺陷”自卫等进行减免责任抗辩;另一方面,该理论以专家证词的形式提出,在法庭上接受质证及交叉询问。  第四部分着重对我国刑法视域下此类行为如何抗辩进行探讨。一方面,立足我国对此类行为抗辩事由的学理探讨,认为以期待可能性、扩张的正当防卫以及防御性紧急避险理论抗辩均存在问题,而立足于行为分类基础上的“正当防卫+情绪障碍减免责任抗辩”与我国刑法体系具有自洽性,也更契合刑事责任的目的。另一方面,结合我国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将反家暴专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运用于此类案件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其他文献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思想活跃,利益主体需求多元化,地区发展不均衡,环境问题突出。同时,由于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国也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这就使
危险驾驶造成危害后果可界定为犯罪构成意义上的危险驾驶行为侵害了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并造成危险状态或者实际损害的后果。危险驾驶行为造成危害后果具有实行行为的特定性、危
“契约必守”原则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法原则。对于已经成立的合同,义务人必须全面正确的履行,使债权人的权利得到实现。“契约必守”原则强调合同对当事人的约束力,同时考虑交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