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中耳胆脂瘤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在国内外的发病率仍然较高。细菌感染是其导致反复发作的重要致病因素,在各个地区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两者菌群的分布和主要致病菌可能不同,并且随着近年来耐药菌的产生,对明确感染何种病原菌以及采取合理的抗感染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的:分析探讨本地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与中耳胆脂瘤的外耳道和中耳的病原菌的分布以及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性,为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指导,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01月期间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治疗的176例慢性中耳炎患者(其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06例,中耳胆脂瘤70例),对其外耳道和中耳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纳排标准,分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和中耳胆脂瘤组、外耳道组和中耳组,记录各组之间病原菌的分布及构成比,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各组之间病原菌的检出有无差异以及有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对主要致病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且分析其耐药性。结果: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共106例,其患者的外耳道和中耳病原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83.02%、51.89%。外耳道共分离培养出90株病原菌,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2株(35.57%)、金黄色葡萄球菌26株(28.89%)、西弗假丝酵母菌6株(6.67%)。中耳共分离培养出56株病原菌,主要致病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5株(26.7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株(17.86%)和铜绿假单胞菌10株(17.8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在外耳道组检出株数高于中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在中耳组检出株数高于外耳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28)。2、中耳胆脂瘤共70例,其患者的外耳道和中耳病原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57.14%、31.43%。外耳道共分离培养出44株病原菌,主要致病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8株(18.18%)、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15.90%)、肺炎克雷伯杆菌6株(13.64%)。中耳共分离培养出23株病原菌,主要致病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6株(26.08%)、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17.39%)、肺炎克雷伯杆菌3株(13.04%)。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真菌在中耳胆脂瘤外耳道组和中耳组检出株数不同,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外耳道的病原菌分离鉴定中,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与中耳胆脂瘤组的检出株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的检出株数高于中耳胆脂瘤组(p=0.008),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的检出株数低于中耳胆脂瘤组(p=0.009、0.028),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真菌在两组的检出株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耳的病原菌分离鉴定中,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真菌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和中耳胆脂瘤组的检出株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与中耳胆脂瘤的外耳道组病原菌阳性率均高于中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在外耳道和中耳的病原菌培养阳性率均高于中耳胆脂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5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苯唑西林等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对青霉素G耐药率高达65.38%;对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汀、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强力霉素、呋喃妥因等药物敏感率为100%。2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头孢唑林、头孢替坦、头孢曲松药物耐药率为100%;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药物敏感率为100%。结论:1、本地区慢性中耳炎的感染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真菌的检出率较高。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中耳胆脂瘤检出的主要致病菌不完全相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外耳道和中耳检出的主要致病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耳胆脂瘤的外耳道和中耳检出的主要致病菌均为铜绿假单胞菌。3、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高达65.38%,对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汀、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强力霉素、呋喃妥因等药物敏感率为10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替坦、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药物耐药率为100%,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药物敏感率为100%。4、积极完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中耳胆脂瘤外耳道和中耳分泌物的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对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以及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