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是中国传统名花。长期以来,品种改良一直是提高芍药观赏特性和抗性品质、加速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方法。获得优良的种质资源是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有性杂交育种是创造新变异而选育新品种的主要方法。本研究对课题组从美国引进芍药新品种进行了2年连续观察,对其在北京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品种间、种间和组间的有性杂交试验,获得了部分结实率高的优质杂交组合,得到了一批珍贵的远缘杂交后代;同时,通过杂交后花粉管行为的荧光观察,探讨了导致芍药远缘杂交不亲和的主要原因,为克服杂交不亲和性、提高杂交育种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此外,针对芍药繁殖效率偏低的问题(以分株为主),本研究尝试采用根插和压条两种无性繁殖方式,探索提高芍药繁殖系数的新途径,为芍药优质品种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提供实践指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芍药新品种引种研究:本试验引进的25个新品种(Itoh品种群品种5个,杂种芍药品种群品种19个,中国芍药品种群品种1个),在无需特殊养护管理的情况下,均能在北京气候条件下正常生长开花,并保持良好的观赏特性。2、芍药属远缘杂交育种研究:本研究共设计67个杂交组合,授粉2073朵花,获得杂交种子2627粒种子,杂种苗1061棵。其中,芍药品种间杂交组合19个,获得种子2236粒,出苗1017棵;组内种间远缘杂交组合30个,获得种子418粒,出苗40棵;芍药与牡丹组间远缘杂交组合18个,获得种子24粒,出苗4棵。3、远缘杂交亲和性研究:针对芍药与牡丹组间远缘杂交不亲和问题,选取以芍药‘朱砂判’为母本,牡丹组‘岛大臣’、‘凤丹白’、‘姚黄’、‘正午’为父本的杂交组合,进行杂交后花粉管行为的荧光显微观察,确定了受精前障碍是导致杂交不亲和的主要原因。4、部分杂交F1代真实性鉴定:针对6个组合的25个疑似杂种进行了染色体核型鉴定和SSR分子标记鉴定,结果显示21个疑似杂种为真杂种。5、无性繁殖技术研究:对来自不同品种群的3个品种(’Sarah Bernhardt’、’Karl Rosenfield’、’Coral Sunset’)进行根插和压条试验,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根插繁殖技术表明生根数的理论最优组合为A3B2C1,即IBA浓度为200 mg/L,品种’Sarah Bernhardt’,基质为河沙,而生芽数的理论最优组合为A3B1C2,即IBA浓度为200mg/L,品种’Coral Sunset’,基质为珍珠岩+草炭。压条繁殖技术表明生根数的理论最优组合为A3B2Cl,即IBA浓度为60 mg/L,品种’Karl Rosenfield’,基质为河沙。表明这两种无性繁殖方式可以作为分株繁殖的补充,以提高芍药繁殖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