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矿区遇水软化岩层巷道支护结构受力监测与设计优化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zhufeng1979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软岩巷道工程的围岩控制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技术难题,是很多科研工作者、现场技术人员攻坚研究的课题。西部矿区泊江海子煤矿的井底车场巷、运输大巷、回风巷、顺槽等巷道掘进时,围岩以粉细砂岩、砂质泥岩,煤层为主,泥质胶结,易遇水软化,软化后,短时间内膨胀、崩解,强度和力学性质大幅度降低。对于处于这种特殊地层条件下的深井硐室和巷道,采用常规的锚、网、喷、索、注支护结构及其材料是否有效可靠,目前还缺少成功的工程经验和可靠的理论指导。特别是处于类似条件下矿井由于孔隙裂隙水的作用,巷道围岩变形速度加快、变形显著,流变性强,给矿井的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因此,研究遇水软化岩层巷道变形机理和围岩控制理论的意义重大。本文在综述前人相关研究软岩支护理论、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围绕“西部矿区遇水软化岩层巷道支护结构受力监测与设计优化”这一中心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遇水软化岩层巷道围岩的变形机制进行分析,掌握其变形破坏影响因素。明确水岩耦合作用对岩石力学性质的物理、化学、力学影响。理解锚梁网喷索联合支护的作用机理,了解遇水软化岩层巷道稳定性控制方法。其次对泊江海子煤矿巷道进行试验研究,在803.5水平辅助运输石门和113101工作面辅运顺槽开展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监测,并进行现场地应力测试,优化支护方案,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对比围岩遇水软化前后和支护优化前后的围岩稳定性。研究表明,在有效探测地下水的前提下,锚梁网喷索联合支护在本矿区的运用很成功,巷道整体性好,围岩变形小,支护结构受力也不大;并提出支护结构的设计优化,大大降低了软岩巷道的支护成本,这对类似地区深井软岩巷道开采实现煤矿的安全、高产、高效生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目前常压储罐服役时间长,腐蚀、穿孔严重,定期进行腐蚀检测对于服役储罐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目前腐蚀检测多采用超声波壁厚检测方法,但其在测点选择时存在盲目性。另外由于
会议
本研究将DNA分子标记技术(ISSR标记和AFLP标记)用于魔芋的遗传研究,优化了有关的反应条件,完善了适用于魔芋遗传育种研究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建立了魔芋DNA分子标记技术体系。
  A油田为裂缝性低-特低渗透油田,储层物性差,储量丰度低,单井产液量低。当可采储量采出程度达到50%以上,含水进入中高含水后期以后,控制含水上升和产量递减速度的变差,预测采收率
会议
  压裂液性能的好坏是影响施工后增产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低渗透油藏特性,引入低残渣、中性交联的低伤害压裂液体系。本文介绍了低伤害压裂液体系的组成及常规性能评价
  胜利油田纯梁首站所处理的油田污水中的油、悬浮物颗粒较小,其与污水形成O/W型的稳定乳液体系会使加入的水处理药剂药效大大下降,处理后的水质难以达到注水标准。为使污水
会议
本文简要介绍了纳米化学驱油技术,综述了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及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纳米粒子分散液(NPDs)驱油技术、纳米乳液驱油技术、纳米膜(MD膜)驱油技术.通过分析纳米
曙一区杜84块馆陶油藏自2005年转入SAGD开发以来,一直进行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开发可行性及油藏工程研究.为改善SAGD开发效果、提高项目收益率,展开高产井技术攻关.针对SAGD开发
  自转向酸酸化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针对非均质储层改造的新方法,然而酸液中大量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可能会通过改变地层润湿性而影响残酸返排及最终的采收率。利用滴外形法
会议
  A油田为裂缝性低—特低渗透油藏,储层非均质严重。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注入水沿裂缝或高渗透层突进,水驱效率降低,通过应用深度调驱技术封堵裂缝和高渗透带,扩大水驱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