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体水华发生的原因探讨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success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6年6~9月期间,对天津市小南河镇四个新开虾池进行了水华成因的分析调查,对水体的浮游生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同步进行水质理化因子、池塘底泥间隙水等水化指标及底泥营养盐的检测;研究了pH值、温度和光胁迫对铜绿微囊藻的影响,探讨了养殖水体水华的形成机制,结果如下:四个虾池的浮游植物共有6门64种,以广温广盐性种类为主,其中蓝藻门为主,绿藻门和硅藻门次之,其他种类生物量很少。群落结构为蓝藻.绿藻型,优势种群为蓝球藻(Chroococcus)、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微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绿藻门的小型月牙藻(Selenastrum minutum)、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和空星藻(Coelastrum sphaericum)。水质检测发现,四个虾池均属于典型的氯化物水型盐碱池塘。池水中的营养盐类主要是氮和磷;总氮的变化趋势与氨氮基本一致,前四周氮水平普遍较低,第五周氨态氮和硝态氮开始升高;从第四周磷的总量开始增加,来源可能为水生物的残骸及代谢废物,底泥也释放一定量的磷进入水体。底泥间隙水中氨氮含量的分布和变化可反映出虾池生态环境的稳定程度和对虾养殖状况,亦可反映出残饵、排泄物和其他水生生物残体等有机质对池底部的有机污染的轻重程度。四个虾池底泥间隙水中磷酸盐浓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四个虾池底泥间隙水中铵态氮的平均含量为5.067mg/L,硝态氮的平均含量为0.177mg/L,亚硝态氮的平均含量为0.039mg/L,铵态氮占无机氮的平均百分含量为96%,占总氮的平均百分含量高达88%。由此表明: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虾池底泥间隙水中所含的氮中铵态氮的含量最高。1号、2号和3号虾池在采样期间相继发生过蓝藻水华,其中1号虾池主要是以水华微囊藻和铜绿微囊藻为主,2号和3号虾池以微小平列藻为主。四个虾池浮游植物生长基本不受N营养盐限制,无机化合氮和磷酸盐磷的比值平均为128.6,具备蓝藻水华发生的N、P营养盐基础。三态氮与浮游植物密度相关性大小依次为NH4+-N>NO3--N>NO2--N。7~9月份,池塘水温平均为27.41±2.45℃,适合蓝藻水华的发生,水温与蓝藻、微囊藻的丰度具有正相关性。通过对生长速率的显著性检验发现pH值在8.5~10之间,铜绿微囊藻有较高的生长速率,相对生长速率在30℃,在pH=9.5的条件下最高,为0.124/d,20℃,pH=6.5的条件下最低,为0.016/d。30℃、25℃与20℃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密度差异极其显著(P<0.01),表明铜绿微囊藻在高温、碱性条件下生长较好,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8.5~10。4组铜绿微囊藻光胁迫实验中3d、5d和7d处理组的平均相对生长率高于1d处理组,分别是各自对照组的1.8、2.0和37.4倍,这说明在光胁迫的耐受范围之内,胁迫时间越长,补偿效果越显著。
其他文献
实证分析显示,未来20年国际货币竞争格局仍将保持基本稳定:国际储备领域维持美元第一、欧元第二、英镑第三,国际证券交易领域维持欧元第一、美元第二、英镑第三,最大的变化是
钢琴触键技术中作用力与作用距离的相互关系及其运用中的转化,包含了触键技术的基本原理,其核心就是通过作用力的集中达到对琴键行程的控制。
<正>随着国内企业业务领域的不断 扩张,组织机体日益庞大。为提升组 织的有效运作,国内企业虽也在不断 调整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力 图压缩管理层次,提升企业管理效 率,
<正>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应用,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其发布的《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新领域》报告中指出:"大数据之大,通常是指数据量大到超过传统数据处理工具
介绍了几种湿度测量法的测湿原理、特点和适用场合,提出一种适用于干湿球测湿法的计算方法。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对湿度—时间转换测量法进行深入研究后的结论是:如软件校正得
以不同深松方式和施氮量下玉米茎秆解剖结构的变化为研究内容,从微观角度研究玉米倒伏机理及调控措施。结果表明,茎秆表皮厚度、维管束的数量和面积、木质部和韧皮部面积与倒
李秉彝教授是新加坡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2008年岁尾来宁波、温州、上海访问.本刊名誉主编张奠宙教授与李先生是多年的朋友,温州大学方均斌老师恰好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提升,建筑行业获得深入发展,研发各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并实现其的广泛运用,已然成为大势所趋,石材装饰在建筑外立面设计施工中所取得的应用成效较为
锆合金被广泛应用于核反应堆中,作为燃料元件的包壳材料或堆内结构部件,织构会影响其众多的应用性能,因此织构的研究及控制在锆合金的开发利用中具有重要作用。综述了锆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