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6年6~9月期间,对天津市小南河镇四个新开虾池进行了水华成因的分析调查,对水体的浮游生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同步进行水质理化因子、池塘底泥间隙水等水化指标及底泥营养盐的检测;研究了pH值、温度和光胁迫对铜绿微囊藻的影响,探讨了养殖水体水华的形成机制,结果如下:四个虾池的浮游植物共有6门64种,以广温广盐性种类为主,其中蓝藻门为主,绿藻门和硅藻门次之,其他种类生物量很少。群落结构为蓝藻.绿藻型,优势种群为蓝球藻(Chroococcus)、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微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绿藻门的小型月牙藻(Selenastrum minutum)、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和空星藻(Coelastrum sphaericum)。水质检测发现,四个虾池均属于典型的氯化物水型盐碱池塘。池水中的营养盐类主要是氮和磷;总氮的变化趋势与氨氮基本一致,前四周氮水平普遍较低,第五周氨态氮和硝态氮开始升高;从第四周磷的总量开始增加,来源可能为水生物的残骸及代谢废物,底泥也释放一定量的磷进入水体。底泥间隙水中氨氮含量的分布和变化可反映出虾池生态环境的稳定程度和对虾养殖状况,亦可反映出残饵、排泄物和其他水生生物残体等有机质对池底部的有机污染的轻重程度。四个虾池底泥间隙水中磷酸盐浓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四个虾池底泥间隙水中铵态氮的平均含量为5.067mg/L,硝态氮的平均含量为0.177mg/L,亚硝态氮的平均含量为0.039mg/L,铵态氮占无机氮的平均百分含量为96%,占总氮的平均百分含量高达88%。由此表明: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虾池底泥间隙水中所含的氮中铵态氮的含量最高。1号、2号和3号虾池在采样期间相继发生过蓝藻水华,其中1号虾池主要是以水华微囊藻和铜绿微囊藻为主,2号和3号虾池以微小平列藻为主。四个虾池浮游植物生长基本不受N营养盐限制,无机化合氮和磷酸盐磷的比值平均为128.6,具备蓝藻水华发生的N、P营养盐基础。三态氮与浮游植物密度相关性大小依次为NH4+-N>NO3--N>NO2--N。7~9月份,池塘水温平均为27.41±2.45℃,适合蓝藻水华的发生,水温与蓝藻、微囊藻的丰度具有正相关性。通过对生长速率的显著性检验发现pH值在8.5~10之间,铜绿微囊藻有较高的生长速率,相对生长速率在30℃,在pH=9.5的条件下最高,为0.124/d,20℃,pH=6.5的条件下最低,为0.016/d。30℃、25℃与20℃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密度差异极其显著(P<0.01),表明铜绿微囊藻在高温、碱性条件下生长较好,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8.5~10。4组铜绿微囊藻光胁迫实验中3d、5d和7d处理组的平均相对生长率高于1d处理组,分别是各自对照组的1.8、2.0和37.4倍,这说明在光胁迫的耐受范围之内,胁迫时间越长,补偿效果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