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孢粉分析是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湖泊沉积物沉积速率稳定,沉积连续性好,且沉积环境利于花粉保存,是利用花粉恢复古植被、古气候最理想的载体之一,同时湖泊花粉也是建立植被和气候模型的重要依据。然而,现代花粉过程研究发现湖泊沉积物中花粉含量除受植被影响外,还与花粉产量、花粉传播能力、传播方式、花粉在水体中的分异和再沉积过程以及湖盆大小有关。湖泊花粉来源于多大的范围,如何传播而来,如何沉积下来,对周围植被的代表性如何,是更准确地利用孢粉资料恢复古植被和古气候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中国北方不同大小、不同水源补给方式、不同流域面积湖泊(岱海、红碱淖、囫囵淖和对口淖)表层沉积物花粉组合、花粉浓度空间分布特征,探究不同类型湖泊花粉沉积动力特征。并通过对比白洋淀湖面花粉捕捉器、湖底花粉捕捉器和湖泊表层沉积物样品花粉组合及花粉通量特征,来研究同一采样点不同采样方法及同一采样方法不同样点花粉组合的差异,进而探讨不同采样方法样品的花粉沉积动力特征。岱海、红碱淖、囫囵淖和对口淖108个湖泊表层沉积物样品花粉组合和花粉浓度特征研究表明,4个湖泊花粉组合均以蒿属、藜科、禾本科和菊科等草本植物花粉为主,松属、桦属、栎属、榆属、杨属、虎榛子属、胡颓子属等花粉类型经常出现,较好地反映了地带性植被和湖泊周围植被特征。同一湖泊内各采样点花粉组合有较好的一致性(平均相似系数分别为0.66±0.17、0.71±0.11、0.73±0.12和0.67±0.12),表明湖泊花粉沉积前受到湖水的搅匀作用,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岱海湖泊表层沉积物花粉组合差异明显,其次为对口淖、囫囵淖、红碱淖(平均欧氏距离分别为20.09±11.11、11.22±4.51、10.67±4.03和8.44±3.64)。4个湖泊湖水搅匀作用、花粉来源途径、流域面积及流域内植被等的差异可能是湖泊内各样点花粉组合差异性不同的原因。湖水深度大于5 m的岱海和红碱淖,近岸和浅水区湖水对花粉的再悬浮作用较强,花粉浓度较低,深水区再悬浮作用较弱,汇集作用较强,花粉浓度较高。湖水深度小于5 m的囫囵淖和对口淖,湖水对整个湖泊花粉再悬浮和搅匀作用均较强,各样点花粉组合和花粉浓度一致性较好。湖泊样品和入湖河流样品花粉组合对比表明,红碱淖湖泊花粉以风力传播为主。花粉以风力搬运为主的湖泊花粉组合差异较小,河流搬运为主的湖泊花粉组合差异较大。白洋淀湖面捕捉器样品、湖底捕捉器样品和湖泊表层沉积物样品花粉组合及花粉通量特征研究表明,三类样品花粉组合较一致,均出现较多水生植物花粉(如香蒲科、芦苇属、狐尾藻属、眼子菜科、莎草科等)和地方性植物花粉(如禾本科、蒿属、藜科、葎草属、荨麻属等),也出现一定量区域性植物花粉(松属、桦属、栎属、胡颓子属、虎榛子属等),三类样品均能较好地反映地方和区域植被特征。湖面花粉捕捉器样品花粉通量远低于湖底捕捉器,其原因可能是湖面捕捉器花粉来源于空气传播且直接暴露于空气中不利于花粉保存,而湖底捕捉器样品花粉是空气传播和水动力携带而来花粉的总和,且沉积环境有利于花粉保存。通过对比湖面、湖底捕捉器花粉通量,发现白洋淀湖泊有91%以上的花粉由地表径流携带而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湖水和空气在花粉传播和沉积过程中均存在对花粉的搅匀和混合作用;样品类型间花粉组合差异大于样点间差异,花粉来源途径的不同对湖泊花粉组合存在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