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 : 15次 | 上传用户:IDYL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最早的诊断标准是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于1987年制定,并于1994年加以修改完善的,该标准也被国际医学界公认为金标准,其定义为一种不正常地持续的疲劳感,是以慢性疲劳持续或反复发作6个月以上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低热、头痛、咽喉痛、肌痛、神经精神症状等非特异性症状的一组症候群;并预测CFS将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CFS是现代医学新近认识的一种疾病,亦是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国外流行病学显示,根据CFS的诊断标准,有0.2-2.6%的人患有CFS。CFS在不同社会经济状况的人群中有相似的发病率,影响所有种族,性别是唯一的危险因素,因为女性对疾病具有易感性。然而到目前为止,本病明确的病理生理仍不清楚;目前研究发现在CFS病人中存在异常的免疫应答和紊乱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而细胞素,神经肽,或神经递质异常被认为是CFS病人中异常的免疫应答和紊乱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的原因。目前关于CFS的病机假说有“免疫功能紊乱”、“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及“5-HT功能异常”等。由于CFS的病因病理未明,因而临床治疗上也缺乏有效的方法。西医抗病毒药、免疫球蛋白、免疫调节药、维生素等各种药物治疗及认知疗法等目前处于摸索阶段。因此许多学者均希望通过发挥我国传统的中医药优势,开创出一条治疗CFS的新路。中医文献中没有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相对应的记载,但疲劳的症状可以在脾胃内伤、虚劳、痹证、怔忡心悸等证中找到散在的描述。对于疲劳,中医著述中有“懈惰”、“懈怠”、“四肢劳倦”、“四肢沉重”等称谓,《圣济总录·虚劳门》云:“劳伤之甚,身体疲极”。对于疲劳的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认为疲劳的病因为过度劳累,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方面,以前两种多见,并将其归为“不内外因”(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从慢性疲劳综合征现代病因学研究认识可以看出其与祖国医学中“劳神过度”相关最大,较多的负性生活事件是CFS发病重要因素。祖国医学认为过度劳神可耗伤气血,现代的证候学研究也证实气虚证候与CFS的联系强度最大,心脾两虚、肝失疏泄则次之。而气虚、心脾两虚、肝失疏泄的表现都与情志即心理变化紧密相关,由此可以看出中医理论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与五脏功能有密切的联系。1研究目的由于CFS的病因病理未明,因而临床治疗上也缺乏有效的方法。西医抗病毒药、免疫球蛋白、免疫调节药、维生素等各种药物治疗及认知疗法等目前处于摸索阶段。针刺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通过调节五脏功能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从而达到理想的针刺疗效。通过规范化的研究,探索CFS的有效配穴,可以为临床提供切实可行的有效治疗方案。2研究方法2.1文献研究方面,推本溯源,对古文献中有关疲劳的相关病名、病因病机及针灸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文献研究。古医籍中常把疲劳描述为“懈惰”“懈怠”、“体重”、“四肢沉重”、“四肢不举”等,并记载有治疗疲劳的“增力”“倍力”“益气力”“解疲乏”等方法。历代医家对此有相关的论述。如《金匮要略》中的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脾胃论》曰:“少气,不足以息,倦怠无力,默默不语,食不知味,动则烦扰。”究其病因病机可归纳为外感时邪,七情内伤,劳累过度,饮食失常,体质虚弱等,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功能的失调,其中肝脾功能失调是其病机的关键。目前采用传统医学手段的临床报道多以扶正祛邪、益气养阴、化痰行气、理气开郁、清热解毒、调和营卫为治则选方用药。针灸治疗的临床报道较多,从报道上看,方法各异,都具有疗效肯定、无副作用的优点,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客观地评价针刺治疗CFS的疗效,更全面、系统地探讨针灸治疗CFS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系统而严格的科学资料,拟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法的方法研究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CFS,观察疲劳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及临床疗效。2.2临床研究方面,收集病例时间集中于在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11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Fukada等修订的1988年由Holmes首次提出的CFS的诊断标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60例,按照就诊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60例按照就诊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入组时分别填写量表。治疗组以五脏背俞穴为主穴,取俯卧位,依据患者体型选用0.30mm×40mm和0.30mm×50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穴位皮肤用75%酒精常规消毒,直刺25-40mm,得气后留针30分钟。对照组在距离治疗组所选取的腧穴外侧大约1-2cm处,避开经络及腧穴,选取相应的点进行针刺,进针后不要求得气。两组疗程相同,即:每次30分钟,每周3次,隔日一次,6次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两天。疗程结束后再次填写量表。观察指标包括(1)疲劳量表(FS-14):采用Trudie Chalder等人研制的FS-14量表,用来测定疲劳症状的严重性,评估临床疗效,以及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筛选疲劳病例。疲劳量表FS-14由14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都是一个与疲劳相关的问题。根据其内容与受试者实际情况的符合与否,回答“是”或“否”。(2)抑郁自评量表(SDS):该量表反映了抑郁状态四组特异性症状:精神性-情感症状,包含抑郁心境和哭泣两个条目;躯体性障碍,包含情绪的日间差异、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性欲减退、体重减轻、便秘、心动过速、易疲劳共八个条目;精神运动性障碍,包含精神运动性迟滞和激越两个条目;抑郁的心理障碍,包含思维混乱、无望感、易激惹、犹豫不决、自我贬值、空虚感、反复思考自杀和不满足,共八个条目。评分时每一个条目均按1、2、3、4四级评分。其中部分项目为反向计分。(3)焦虑自评量表(SAS):该量表由华裔教授Zung编制(1971)。从量表构造的形式到具体评定的方法,都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十分相似,是一种分析病人主观症状的相当简便的临床工具。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具有广泛的应用性。(4)临床疗效:疗效指数=(FS-14治疗前评分-FS-14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痊愈为疗效指数≥90%;显效为60%≤疗效指数<90%;好转为20%≤疗效指数<60%;无效为疗效指数<20%。统计分析方面,所有研究结果均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等级资料疗效比较采用Ridit分析。3研究结果3.1基线资料方面,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组间具有可比性。3.2疲劳量表(FS-14)方面,治疗前组间比较,治疗组评分为11.61,对照组为12.28,两组FS-14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评分均出现下降,分别为7.06和9.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不同的干预措施后患者的疲劳症状均得到缓解。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P<0.05),提示治疗组患者FS-14评分下降更加显著。3.3抑郁自评量表(SDS)方面,治疗前评分方面,治疗组为38.61,对照组为38.28,两组评分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组间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治疗后评分为37.83,前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则较治疗前下降,达到3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可有效的降低患者SDS自评分。3.4焦虑自评量表(SAS)方面,治疗前评分,治疗组为42.10,对照组为41.95,两组评分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组间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治疗后评分为39.83,前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则为28.71,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可有效的降低患者SAS自评分。3.5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而对照组为83.33%,两组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知,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不仅存在着躯体疲劳、脑力疲劳症状,还存在着抑郁、焦虑状态,生活质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两种干预措施均可使患者的疲劳症状均得到缓解,组间比较提示治疗组患者FS-14评分下降更加显著。针刺五脏背俞穴可有效的降低患者SDS自评分,缓解抑郁症状。针刺五脏背俞穴可缓解焦虑症状,降低患者SAS自评分。在临床疗效方面,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4研究结论4.1膀胱经上的背俞穴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在经络学及形态学上存在着密切联系,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是背俞穴治疗脏腑及其相关组织疾病的基础。4.2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安全、简便,在临床实施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4.3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疲劳症状、降低SDS自评分、缓解抑郁症状。5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本研究选用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并采用公认的、科学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随机对照试验,进而使用国际通行的疲劳量表、抑郁自量表、焦虑自评表来客观评价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目前为止,国内外未见类似报道,有其创新之处。
其他文献
该论文研究的主题是20世纪前期(1949年以前)回族社会文化变迁。主要的观点是,解读这一时期的回族社会文化变迁不能“画地为牢”,对于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央集权政治的多元一体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围棋的自觉时代。围棋从受人鄙视的“小艺”走向了高雅文化的殿堂,与琴、书、画、并称,成为中国文人身份的标志和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时期围棋的
本研究采用杨木木粉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为原料,研究了杨木木粉的粒径对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马来酸酐、丙烯酸十八酯、硅烷偶联剂对杨木木粉的表面进行改性,优
人文环境差异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作用已日益为学者所认同。文章结合国内外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的研究进展,在系统归纳和总结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高速发展对硅单晶材料提出了愈来愈严格的要求,“大直径,无缺陷”成为目前硅单晶材料发展的趋势。大直径硅片极大的降低了IC制造的生产成本,但在大直径直
1975年,人类细小病毒B19由Cossart首次发现于英国献血人员血清中。随后,瑞典科学家Allander于2005年10月在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鼻咽抽吸物样本中又发现了一种新的细小病毒-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我国的课程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全国中小学尤其是走在教育前沿的上海市中小学也越来越重视校本课程的建立。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就是生物科学实验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因此,中学生物实施探究性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方面
亚里士多德曾言:“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
背景肾虚湿热夹血瘀为原发性肾小球性血尿的总体病机所在。临床研究显示,以地锦草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利湿活血止血功效的尿血合剂可不同程度地减轻血尿,机理可能与减轻机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