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运用CBCT检查及三维重建技术研究正常人群上颌窦底的前界、后界、前后径和颊腭径、形态类型、骨分隔特点等,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时进行牙种植手术的风险评估、术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100例正常成年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纳入标准为中国籍黄种人,上颌骨生长发育正常、牙列完整、无明显上颌骨和上颌窦病变的成年人。以年龄段和性别进行分组。扫描仪器为Newtom VGi锥形束CT机,其自带软件NNT可用于测量和三维重建。观测上颌窦底前后界位置、窦底前后径和颊腭径、窦底骨分隔的位置、数量和高度等。每个项目反复测量三次取均值,间隔2周后作第二次测量,两次测量数据取均值。所得数据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上颌窦底平均长度、宽度,骨分隔平均高度、骨分隔发生率,以及各项数据在各年龄组之间和不同性别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果: 上颌窦底前界(起点)多位于第一前磨牙区(48.5%),后界(止点)集中于上颌结节(93%)。上颌窦底平均前后径男性33.06±6.37 mm,女性31.30±6.13 mm;平均颊腭径男性13.18±4.03 mm,女性12.37±3.51 mm。100例患者当中48例有上颌窦骨分隔,发生率为48%;个体两侧上颌窦同时发生骨分隔的患者占10%;高发位点在中部即第一第二磨牙区(46.77%)。在200个上颌窦中,含有骨分隔的上颌窦有58个,发生率为29%,其中有6个上颌窦含有≥2个骨分隔,占3%。骨分隔平均高度为5.27±2.42 mm;上颌窦骨分隔的发生率在男性女性之间、不同年龄组之间、个体的左右侧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上颌窦底形态可分为平坦型(36.5%)、深凹型(32%)、有嵴型(28.5%)、凸起型(1%)和不规则型(2%),40%的患者双侧窦底形态一致,而60%的患者双侧窦底形态不一致。 结论: 本组正常成年人群中,上颌窦底的平均前后径和颊腭径,男性大于女性,而在各年龄组之间、个体的左右侧之间无差异。上颌窦骨分隔的发生率是48%(以病例为研究对象),以上颌窦为研究对象的发生率是29%。骨分隔多见于第一、第二磨牙区,平均高度为5.27±2.42 mm,骨分隔的发生率与性别、年龄无关,个体的左右侧之间无差异。上颌窦底以平坦型(36.5%)、深凹型(32%)最为多见,其次为有嵴型(28.5%),多达60%的患者双侧窦底形态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