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1)探讨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流行病学特征;(2)建立围手术期VTE发生风险评分系统;(3)验证围手术期VTE发生风险评分系统。2、方法:(1)连续筛查2004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外科科室住院期间发生围手术期VTE的患者,分别对其发生率、人口统计学基本情况,以及VTE的临床特点包括:临床表现、血栓形成部位、血栓主要诊断方法、实验室指标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2)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对手术疾病、手术方式及除外血栓形成危险因素以外的其他疾病状态进行严格匹配的原则,针对上述连续募集的150例发生VTE的手术患者,随机抽取80例,并选择同期相匹配的80例非VTE的手术患者入组模型组;其余70例VTE病例和与之相匹配的70例非VTE患者入组验证组。在模型组中,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统计学分析,寻找围手术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依据优势比对风险因素进行赋值和风险分级。(3)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分别在模型组和验证组中,评价围手术期VTE风险评分系统的真实性及可靠性。3、结果:(1)解放军总医院2004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256902例外科手术中发生VTE150例,总发生率为0.584‰,其中血管外科发生率最高,为2.280‰;胸外科、骨科发生率次之,分别为0.809‰、0.775‰;耳鼻喉科发生率最低,为0.197‰。(2)单因素分析发现,模型组中与围手术期VTE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5岁、BMI≥26kg/m2、红细胞比积(haematocrit,HCT)≤38%、血小板计数<150×109/L、白蛋白≤3.5mg/dL、急诊手术、手术时间、术中输注红细胞≥4U等;(3)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围手术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5岁(OR:2.505,95%CI:1.113-5.638,P=0.026)、BMI≥26kg/m(2OR:2.303,95%CI:1.026-5.170,P=0.043)、术前白蛋白≤3.5mg/dL(OR:7.371,95%CI:2.562-21.204,P<0.001)、急诊手术(OR:4.748,95%CI:1.699-13.272,P=0.003)、术中输注红细胞≥4U(OR:4.525,95%CI:1.526-13.420,P=0.006);(4)根据OR值,对独立危险因素的风险积分赋值如下:年龄≥65岁积3分、BMI≥26kg/m2积2分、术前白蛋白≤3.5mg/dL积7分、急诊手术积5分、术中输注红细胞≥4U积5分;(5)风险分级:总积分<4分为低风险级别,4-9分为中风险,>9分为高风险;(6)在模型组中采用ROC曲线评价围手术期VTE风险评分系统得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46,灵敏度为73.8%,特异度为78.7%, P <0.001;在验证组中采用ROC曲线评价得出AUC为0.703,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52.9%,P值<0.001;(7)在模型组和验证组中分别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结果发现VTE预测值与实际值在两组中均无显著差异(模型组:卡方值=1.935,卡方临界值=14.067,P>0.05;验证组:卡方值=6.774,卡方临界值=9.488,P>0.05)4、结论:(1)围手术期VTE常见于血管外科、胸外科、骨科手术,耳鼻喉科发生率较低;(2)年龄≥65岁、BMI≥26kg/m2、术前白蛋白≤3.5mg/dl、急诊手术、术中输注红细胞≥4U是围手术期VTE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3)根据上述危险因素建立的风险评分系统能够较好地预测围手术期VTE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