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表板结构反应注射成型工艺优化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i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安全性和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汽车内饰件质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此,如何更好地设计、制造产品,提高产品的外观、舒适度以及机械性能是现代汽车内饰件制造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文针对仪表板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从理论分析、数值仿真与生产试验三个方面对其结构反应注射成型工艺进行优化。首先,系统分析结构反应成型发泡仪表板空料、气泡和变形缺陷产生的可能原因,重点讨论结构反应注射成型的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并确定物料温度等六个关键工艺参数。进一步开展原料特性分析,给定物料温度、模具温度和合模时间的选择范围。其次,针对仪表板的气泡和空料缺陷,借助有限元软件Moldflow对充模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确定最优浇注轨迹和模具温度。根据结构反应成型工艺的特点,利用微孔发泡模块进行求解计算,分析不同浇注轨迹下的气穴形成过程及分布情况,得到最佳浇注轨迹。在最佳浇注轨迹下进行充模过程仿真,比较了泡孔半径分布随模具温度的变化趋势,发现在50℃模温时泡孔半径分布最均匀。再次,针对仪表板翘曲变形问题,考虑在模冷却和出模后空冷两个阶段。采用Moldflow冷却模块分析在模冷却时仪表板的翘曲变形情况,结果表明水温对制件变形的影响非常小,并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下的在模时间为652s;利用ANSYS Workbench热-结构耦合模块对出模后空冷时造成的翘曲变形进行分析,发现底面支撑和内表面支撑两种方式效果较好。最后,依据上述优化的结构反应注射成型工艺参数进行生产试验,监测生产过程中料温、模温和产品温度的分布情况。将得到的制件与现有产品进行比较,发现仪表板的空料和气泡缺陷明显减少,并且在取出空冷时可直接采用底面支撑方式。表明结构反应注射成型工艺的优化有效改善了产品的质量,对于指导仪表板实际生产具有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国外高速列车的核心技术经过了数十年的运用和改进,列车运行速度越来越高,列车系统动力学性能不仅直接关系到列车运行速度能否提高,而且影响到列车的乘坐舒适性和运行安全。既要
经过全国铁路六次大提速后,中国高铁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列车运营速度的大幅提高对各零部件提出了更高要求。转向架构架作为列车的关键零部件,既要求具有较高的结构可靠性,
通过对我国煤矿设备信息管理现状的深入研究,在分析了国内外不同行业可视化信息管理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二次开发的方式建立我国煤矿设备可视化管理系统的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的保有量日益增加,车辆的增多,使驾驶难度增加,碰撞事故频发。泊车问题,尤其是对于新手而言,是一个比较大的困扰。为了使驾驶的过程变得轻松,各大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