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战国文献副词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428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词是汉语虚词中数量最多、范围最广而且内部极不均衡的一个词类。它既有实词的某些语法特点,又有虚词的某些特征,语法意义突出,词汇意义较虚。对副词来源、发展演变的研究,不仅对古书阅读起很大的帮助,而且对认识和发现整个汉语发展演变的规律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文共分十二章。第一章是绪论,阐述本文选题的目的、价值、研究概况,介绍所使用的材料来源与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副词本体论,阐述副词的定义、语法功能、与其他词类的区别,并根据副词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将出土战国文献副词分为九个次类。第三章是对十九批出土战国文献语料仔细甄别,对文献中每个副词条分缕析,并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不同的看法,最后归类统计,勾勒出出土战国文献副词概貌。第四至第十二章是本文的重点,全面系统地分析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语气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频率副词、关联副词、情态副词、谦敬副词等九类副词次类,对有些副词次类的共性、差异,来源作出分析。  其中有六篇文章单独成文:《论“唯”从语气副词向范围副词的转化》认为“唯”在殷商卜辞中是纯粹表示提示、强调的语气副词,西周至春秋“唯”从语气副词向范围副词的转化,战国时期语气副词“唯”与范围副词“唯”开始平分秋色。《结合出土文献谈先秦汉语“有2+VP”结构中的“有2”》通过对甲骨刻辞、两周金文、战国简牍资料、先秦传世典籍系统梳理,判断从甲骨刻辞起就存在“有1”和“有2”之别。发展到两周时期,“有2+VP”的语法形式多样化,可处的语境更为丰富。《从出土战国文献看“不”与“未”的异同》探讨了“不”与“未”的基本语义、基本功能以及混同兼用的原因。《说“再”》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来探讨“再”的词性,认为“再”在先秦时期是数词。《一再、再三》认为“一再”、“再三”在先秦时期是数词组合,尚未虚化成频率副词。《乃、迺》探讨了“乃”、“遁”的历时替换,“乃”的语义演变,认为“乃”总体上与谓语的关联较强,视为副词比较合适。
其他文献
1912—1937年的山东教育历经北京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京政府统治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争频仍不断,大部分经费被用于军事战争,教育得不到足够重视,教育经费经常被侵吞挪用
民国时期继承了晚清的文化风格。此时,中国的文化界,由于西方大量的社会文化思潮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引起大批的知识分子与国人的关注和研究,由此也产生出了一大批的文化界名人
利用O3处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微孔膜,使其表面产生活性点,然后将甲基丙烯酸(MAA),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接枝在膜表面上.用ATR-FTIR、XPS等对O3活化及接枝前后的UH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