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在不同生境中有着与其生态功能一致的表现特征。鸟类是野生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对自然生态系统还是人造系统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都具有重要指示作用。伴随全球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城市地区的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群落已成为生态学新的研究热点。研究城市鸟类群落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鸟类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鸟类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首次较全面地对桂林市鸟类群落数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本研究的特色:一是研究区域范围广,面积大,包括了城市郊区和市区,基本上代表了城市地区的主要鸟类群落;二是对城市四个季节鸟类群落的结构和数量特征进行了分析;三是对城市六种生境(乔木灌丛、灌木草丛、水域、村落、农田和城市公园)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四是对照以前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桂林城市鸟类群落几十年的变化情况并初步分析了原因。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本次调查共记录鸟类14目38科164种。留鸟82种,占鸟类总种数的50.00%;夏候鸟20种,占鸟类总种数的12.20%,冬候鸟25种,占鸟类总种数的15.24%,旅鸟37种,占鸟类总种数的22.56%。按区系分,属于东洋界的种类有85种,占鸟类总数的51.83%;属于古北界的种类有59种,占鸟类总数的35.96%;属于广布型的有20种,占鸟类总数的12.20%。在所有164种鸟类中,桂林市新记录种29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5种,占鸟类总种数的9.15%。四个季节鸟类群落特征。春季共记录到鸟类120种。春季鸟类平均密度是5.9036只/hm2。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排列为:农田>灌木草丛>乔木灌丛>城市公园>水域>村落。均匀度指数从高到低排列为:灌木草丛>农田>村落>乔木灌丛>城市公园>水域。夏季调查发现鸟类共有73种,夏季鸟类平均密度是4.1036只/hm2。鸟类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排列为:乔木灌丛>灌木草丛>水域>农田>村落>城市公园;均匀度指数从高到低排列为:水域>村落>灌木草丛>农田>乔木灌丛>城市公园。秋季调查发现鸟类共有108种,秋季鸟类平均密度是5.6764只/hm2。鸟类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排列为:灌木草丛>农田>城市公园>乔木灌丛>村落>水域;均匀度指数从高到低排列为:灌木草丛>农田>村落>水域>城市公园>乔木灌丛。冬季调查发现鸟类共有84种,冬季鸟类平均密度是3.783只/hm2。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排列为:灌木草丛>水域>农田>乔木灌丛>城市公园>村落;均匀度指数从高到低排列为:水域>农田>灌木草丛>乔木灌丛>城市公园>村落。六种不同生境鸟类群落全年特征。六种生境鸟类种数统计结果显示,鸟类种数依次是:灌木草丛生境>乔木灌丛生境>农田生境>城市公园生境>水域生境>村落生境。种类最多的是灌木草丛生境,计90种;种类最少的是村落生境,计39种。密度最大的是城市公园鸟类群落,依次是乔木灌丛、农田、村落、灌木草丛、水域。多样性最高的是农田生境,依次是灌木草丛、乔木灌丛、水域、城市公园、村落。均匀度指数最高的是农田生境,依次是灌木草丛、水域、村落、乔木灌丛、城市公园。鸟类群落与前两次调查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有11种鸟从市区内迁出,包括苦恶鸟、小杜鹃、山鶺鸰、粉红山椒鸟(Pericrocotus roseus)、赤红山椒鸟(P.flammeus fohkiensis)、灰山椒鸟(P.divaricatus divaricatus)、红耳鹎、喜鹊、白颈鸦、蓝矶鸫。有6种鸟在桂林市消失,分别是林鵙、粉红山椒鸟、赤红山椒鸟、灰山椒鸟、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os)、白顶溪鸲(Chaimarrornis leucocephalus)。红耳鹎、斑文鸟、褐翅鸦鹃、松鸦这几种上世纪80年代消失的种类,在本次调查中又有发现。黄胸鵐、黄眉鵐(Emberiza chrysophrys)、白眉鵐这几种在上世纪60年代数量较多的种类,现在数量较少。大山雀、鹊鸲、长尾缝叶莺、白鶺鸰、八哥、暗绿绣眼、褐头鹪莺、黄腹鹪莺这些在以前调查中数量较少和一般的种类现在数量很多,已成为桂林市的优势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