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D3淋巴结清扫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pxu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单中心资料,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淋巴结清扫范围及其转移规律,并分析腹腔镜与开放手术D3淋巴结清扫手术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收治130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及80例行开放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D3根治术。观察指标:(1)肿瘤部位与淋巴结转移关系;(2)T分期与淋巴结转移关系(3)手术安全性;(4)术后恢复情况;(5)并发症;(6)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随访,了解患者肿瘤复发情况和生存情况。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12月1日。统计软件采用SPSS 25.0。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ean±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的预后影响;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肿瘤部位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在盲肠癌患者中,转移最常发生在回结肠动脉肠周淋巴结IC1(40.3%),其中6.1%发生在沿结肠中动脉右支走行淋巴结MC2R,右结肠动脉根部淋巴结RC3、结肠中动脉肠周淋巴结MC1、沿结肠中动脉左支淋巴结MC2L和结肠中动脉根部淋巴结MC3均未发现转移。升结肠癌患者中,回结肠动脉肠周淋巴结IC1是最常见的转移区域(24.0%),其次是右结肠动脉肠周淋巴结RC1(21.8%);无结肠中动脉根部淋巴结MC3转移。肝曲肿瘤患者中,22.2%转移到右结肠动脉肠周淋巴结RC1,22.8%转移到结肠中动脉肠周淋巴结MC1,转移也观察到在所有被检查淋巴结中。在一个肝曲癌患者,发现有MC2R,MC3 IC1,IC2,IC3转移但未发现转移到RC节点。另外,发现1例肝曲癌患者出现幽门下淋巴结转移(206组淋巴结)。结肠中动脉肠周淋巴结MC1是横结肠患者最常见的转移区域(34.6%),分别有22.9%、28.6%和14.3%的患者转移到MC2R、MC2L和MC3区域,11.4%、7.7%、7.6%转移到RC1、RC2和RC3,但未转移到IC1、IC2和IC3。2.T分期与淋巴结转移关系:210例患者中,转移至中间淋巴结的发生率为13.3%(28/210),以p T3和p T4癌患者居多。转移至中央淋巴结的发生率为3.8%(8/210)。无论肿瘤位置如何,随着浸润深度的增加,中央淋巴结阳性的比例也稳步增加;但p T1或p T2癌患者没有发生主淋巴结转移。3.手术安全性: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11.52±15.21)min、(63.33±18.62)ml、(32.52±6.28)枚;开放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05.34±14.91)min、(65.21±19.10)ml、(29.74±5.04)枚;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淋巴结清扫更彻底的优势,但手术时间较开腹手术长。4.术后恢复情况:腹腔镜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1±1.0)d、(3.9±2.4)d、(4.3±2.7)d、(10.5±2.6)d,开放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1±1.5)d、(4.8±2.8)d、(5.2±2.4)d、(12.6±3.3)d,两组上述指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手术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较早,术后恢复更快。5.并发症:130腹腔镜组中,有10(8.5%)例术后出现乳糜漏,与开放组相比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肠梗阻、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切口感染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术后发生术后肠梗阻、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切口感染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腹腔镜手术乳糜漏的发生率较开腹手术高。6.随访情况:本研究总共有21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腔镜组130例,开放组80例,随访时间8-6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9个月,随访截止日期到2019年1月。腹腔镜组随访时间8-6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有2例局部复发,5例肝转移和4例肺转移均带瘤生存。开放组随访时间7-5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有1例局部复发,和3例肝转移和2例肺转移,均带瘤生存。腹腔镜组和开放组组3年DFS(Disease-Free Survival,无病生存率)各自为83.4%和8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可以对所有可能发生局部转移的淋巴结进行完整的清扫,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肿瘤部位的不同,其淋巴结转移范围也有差异,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应根据肿瘤具体位置选择,且D3淋巴结的转移率与肿瘤浸润深度密切相关,深入理解右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范围,将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采用腹腔镜进行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其临床疗效不劣于开放手术,并且术后恢复更快,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其他文献
目的日本食管学会分型(Japan Esophageal Society classification,JES分型)在预测表浅食管鳞癌(Superficial Esophag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ESCC)侵犯层次方面具有较高效能而受到推广普及。相较于B1、B3型的高诊断效能,B2型诊断效能不能令人满意。本研究通过分析影响术前浸润深度判断的危险因素,旨在进一步提高B
目的:国内和国外IBD指南基本上都不推荐5-氨基水杨酸(5-ASA)用于治疗(CD),但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可能情况并非如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专注于IBD的临床医师对5-ASA治疗CD的观点、以及临床实践中使用5-ASA的情况。方法:问卷含21条,通过微信发放给国内各省市专注IBD的临床医生,并对2013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CD患者,分析5-ASA的实际使用率、5-ASA使用
目的:JAK2V617F突变是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主要驱动基因突变之一,二代测序(NGS)检测到骨髓增殖性肿瘤中存在非驱动基因突变,本课题组前期对23例三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进行二代测序体细胞突变,发现MTHFR和NQO1基因发生高频单核苷酸变异:NQO1 C559T,MTHFR C665T,是否与MPN的发生发展相关,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旨研究MTHFR和NQO1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肿瘤
目的: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一个高度乏氧的肿瘤,乏氧是产生放射抵抗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COL1A1对乏氧GBM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并探索其潜在机制。方法:利用Oncomine数据库分析GBM中COL1A1基因的表达情况,从公共数据库中获取GBM队列的RNA-seq数据及患者的临床资料,Kaplan-Meier法用于生存分析评估预后。从分子签名数据库(Molecular Signature
背景:作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而其中,肿瘤微环境介导的免疫浸润对胃癌的预后存在深远影响。POC1中心蛋白A(POC1A)作为一种中心体上的关键蛋白,在调节细胞中心粒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POC1A在胃癌中并无相关研究。因此,探讨POC1A与胃癌免疫浸润及肿瘤预后的相关性,可在胃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1.探索POC1A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并验证P
目的:术前无创性预测较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基因分型,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以及制订临床治疗方案。本研究旨在探讨常规磁共振(c MRI)、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SC-PWI)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联合直方图分析在预测较低级别星形细胞瘤IDH基因分型中的应用价值,以期提高胶质瘤IDH基因分型诊断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经我
背景:虽然脑白质高信号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但随着神经放射学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通过定量的方法来探究脑白质高信号的相关因素。目的:探究老年人双侧远端颈内动脉迂曲程度与脑白质高信号体积的关系。方法:将345例年龄>65岁、于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本院使用1.5T GE MRI系统进行脑磁共振检查的患者纳入分析(平均年龄72.1±6.25岁;≥70岁55.9%;男性44.1%
目的:通过Revolution CT能谱多参数成像,对纯磨玻璃结节肺腺癌浸润程度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采用Revolution CT行能谱平扫和增强扫描患者,经严格入组及排除标准后,共收集到肺腺癌患者63例,其中原位腺癌(AIS)15例,微浸润腺癌(MIA)18例,浸润性腺癌(IAC)30例,并将AIS和MIA病例设为A组,IAC病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患者的临床特征、染色体变异及探讨影响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我院收治的117例
生物惰性的种植体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或者骨髓炎仍无法有效解决细菌感染从而促进骨整合。改性种植体,实现种植体具有一定的抗菌性、促骨分化甚至免疫调节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种植体面对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本文中,以常用的聚醚醚酮(PEEK)植入物为研究模板,开发了一种简单的共沉积策略修饰改性前处理获得多孔的PEEK,以模拟感染性骨缺损的干预。在这项研究的第一章节中,通过优化并控制磺化改性条件在PEEK表面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