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大都水系规画前超金代,后启明清,元初三十年是北京历史上水系规画最为成功的一段时期,其先进的治水、理水技术堪为一代之典章,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从水系对元大都选址、城市格局的影响与元大都引水系统、排水系统几个方面分析元大都水系规画的得失。由于现今对于元大都水系规画的研究往往集中于漕运仓储、水系流经路线及其对城市格局的影响等方面,且明清两代水工建筑物的研究较为丰富,相较而言其他朝代水工建筑物则多以发掘性研究为主,缺少系统的总结分析,所以本文选择从工程技术角度进一步审视元大都水系规画,选取以水坝、水闸、水关为代表的水工建筑物为研究对象,以期构成水工建筑物、河道、水系即点、线、面的三维关系。但是由于元代水工建筑遗存相对较少,大都城附近的更是寥寥无几,所幸水工建筑物相对于我国传统木构建筑其因地域、时代、风俗的不同变化相对较小,加之元代水工建筑物前承宋制,后启明清,所以本文的论述范围不局限于有元一代,也不局限于元大都一域,而是通过分析比较宋、元、明、清不同朝代水工建筑物的规制,来把握元代水工建筑的形制特点,并探讨元代水工建筑在水工建筑物演变进程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论文对于水关中“水关城门”的研究颇有独到之处,论文通过对“水关城门”拱券跨度、水关通高、门闸形制及起降装置、门楼形制等方面的研究,添补了宋《营造法式》卷輂水窗部分细节上的空白,并提出了大胆的推论即宋元时期拱券式“水关城门”的出现是木制“过梁式”城门向砖石“拱券式”城门转变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