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经济史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antan12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撒鲁尔人是撒拉族的祖先,撒拉族经济史的变迁是从撒鲁尔人的迁徙开始的。撒鲁尔人是西突厥乌古斯达合汗部的一支,其从西突厥迁徙至中亚,再到撒马尔罕地区,经济形态从最初的原始游牧发展到轮牧经济再发展至驻牧经济,期间产生了原始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和发展。信仰伊斯兰教的撒鲁尔人在撒马尔罕这个交通要塞用诚实守信的经商原则获取了中亚人民的信任,其商业也得到初步发展。在蒙古帝国西征时,撒鲁尔人归附了蒙古帝国,并作为“西域亲军”迁至青海循化,逐渐定居下来。一直以畜牧业为主的撒拉尔人,在安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下,居住区域得到了稳定的分布和发展,民族族体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拥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撒拉尔民族。在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之后,撒拉尔人逐渐从驻牧经济发展成为农牧兼营的经济形式。在之后的历史中,逐步向以农为主的经济形态转变。十四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撒拉尔人一直处于土司制度的统治之下。政治环境的稳定使得这一时期撒拉尔人的经济处于平稳而缓慢的发展中。内附的撒拉尔人逐渐适应了农耕生产方式,形成了以农为主、农牧兼营的经济形式,封建地主式的经济逐步发展。在土司的统治下,撒拉尔人的耕作技术有了很大提高,水利事业也有了较快发展,人口也大幅增加,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明代及清初,中央王朝长期在西北地区进行茶马贸易,这刺激了作为纳马十九族一支的撒拉尔人畜牧业的发展,其畜牧业尤其是养马业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十八世纪二十年代,由于撒拉尔人内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周围地区政治形势的变化,中央王朝加强了对撒拉尔人民的集权统治。查田定赋、设营立厅、设置土千户等诸多政策的施行,一方面增强了中央王朝的封建集权,另一方面也给撒拉尔人民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内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资料的传入,给撒拉尔人民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以农为主的经济形式最终得到确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出现,掀起了争夺土地所有权和领主地位的起义。十九世纪末,撒拉尔人的农业生产水平渐高,封建土司贵族和作为农奴的土民之间的矛盾上升为本时期的主要矛盾,土司的劳役地租制度束缚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导致土司入不敷出,土司制度趋于崩溃。自耕农的出现,土民对土地所有权的占有,推动了土司制度的彻底废除。改土归流后,撒拉尔人土地进行了重新分配,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后,循化地区受到资本主义的渗透,开设洋行,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羊毛等的贸易。自清朝统治结束,到新中国建立前,撒拉尔人都处在马家军阀的封建官僚统治之下,沉重的苛税使撒拉尔人的经济趋于衰竭。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民族识别,1954年正式通过“撒拉族”这一民族称谓。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之下,撒拉族人民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重新分配了土地的所有权,并逐渐走向合作化。经过土改和农业合作化,撒拉族的农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快提高。1956年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撒拉族正式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其他文献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当今中西方管理哲学思想的相互交流和移植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洪流。在中、西方企业文化思想并不是简单的谁占上风谁占下风的来看待问题,而应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财产型犯罪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严重影响国家、公民和社会的利益。由于计算机等各种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多种关联因素交织在一起,使案件异常
本文从鸠山内阁处理普天间基地搬迁问题引起的风波入手,考察驻日美军基地与日美安保体制的关系。通过对战后初期驻日美军基地的由来、驻日美军基地存在的制度框架、冷战后在日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尽管行政机关依靠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常规执法方式来加大执法力度,但是“掺假花生油”、“一滴香玉米”、“吊白块烤面筋
对政府职能的研究,一直是政治学、行政学界的重大热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当前关于政府职能及其转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经济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