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显色性暖白光LED用Ca3Si2O7基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光谱特性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rtualboxsc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LED产业的日益发展,对白光LED用荧光粉的需求越来越多,而荧光粉的制备和性能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使LED满足室内照明的要求,白光LED用高性能红色荧光粉的研究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新开发的Ca3Si2O7基质红色荧光粉由于其易制备的优点成为了继氮化物红色荧光材料后最适合于白光LED的发光材料之一。本文利用高温固相反应法,通过在预烧料中添加烧结助剂H3BO3,成功制备出纯相的Ca3Si2O7样品。在制备出纯相的基础上,研究了Eu2+、Ce3+等稀土离子掺杂后的Ca3Si2O7样品的光谱特性,并对Ca3Si2O7晶体结构与Eu2+发光性能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同时通过Eu2+、Ce3+离子共掺杂,实现了敏化发光并有效提高了Eu2+的发光效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几个方面:(1)在Ca3Si2O7样品制备过程中,可通过添加合适浓度的烧结助剂H3BO3来有效抑制杂相的形成,并促进稀土掺杂的Ca3Si2O7荧光粉的发光性能。(2)系统研究了Ca3Si2O7晶体结构与其发光性能之间的联系。Ca3Si2O7由于其畸变的晶体结构产生强的晶体场,使得Eu2+掺杂的Ca3Si2O7样品中的激发光谱表现为宽激发谱,覆盖近紫外至蓝光区域,可与近紫外或蓝光LED芯片有很好的匹配。其发射光谱位于603nm红光区域,半峰宽达到110nm,这有利于制备高显色性的暖白光LED。同时,单一对称的发射峰表明在Ca3Si2O7晶体结构中三种Ca2+离子的氧配位场环境相似。(3)研究Ce3+离子掺杂Ca33Si2O7样品的发光性能。Ca3Si2O7:Ce+, Li+的激发光谱位于300-350nm的近紫外区域,发射光谱覆盖350-500nm的近紫外至蓝光区域,与Eu2+离子掺杂的Ca3Si2O7激发光谱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叠,为Ce3+-Eu2+之间能量传递提供了可能。(4)研究了Ce3+、Eu2+共掺杂时Ca3Si2O7样品中Ce3+-Eu2+之间的能量传递及机理。Ce3+-Eu2+之间的能量传递进一步提高了Eu2+的发光强度,能量转换效率可达93%。能量传递的机制是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临界传递距离为26.79。
其他文献
硫系玻璃具有结构稳定,红外透过范围较宽,在812μm红外透过率高,以及制备周期短、原料成本低等优点,在红外热成像和红外光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杂质吸收峰的存
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植被,对生态环境的调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年的科学实践表明,虽然植被恢复在不同程度上能使退化的生态系统得到一些良好的发展,但是在黄土高
近年来,光纤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感器,因其具有径细、质轻、抗电磁干扰强、集信息传输与传感于一体、易集成至难以接近的待测区域等优点,在腐蚀监测领域应用广泛。其中基于Fe-C敏感膜光纤传感器由于操作简单,不需要复杂设备而在混凝土钢筋监测中受到广泛关注,但在实际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为提高Fe-C敏感膜光纤传感器的性能,推动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本文提出并研究了一种新型阶梯型Fe-C敏感膜光纤传感器
硅基纳米材料因具有较大光吸收系数、高光电导率、大载流子迁移率和光学带隙可裁剪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光伏等领域。本文采用磁控溅射方法,以Ge/SiO2多层薄膜结构为研究对象,采
近年来,黔南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按照“五步工作法”,抓具体、抓深入,实行“约法三章”,创新“七个一”机制,推行“精准打法十条”.围绕“八要素”,
期刊
采用陶瓷先驱体转化法制备碳化硅(SiC)陶瓷纤维具有拉伸强度高、模量高、纤维直径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以及其它耐高温应用领域。但是通过该方法制备出的Si C陶瓷
ZnO由于其自身的优良特性,近年来作为宽禁带半导体光电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提高其应用价值、早日实现产业化,对ZnO的各种性能研究层出不穷,制备具有纳米尺寸的ZnO薄膜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溶胶-凝胶法是合成纳米材料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本论文以磁场理论及溶胶-凝胶理论为基础,利用自制的提拉机,通过浸渍-提拉法于载玻片上制备ZnO薄膜。着重研究了不同磁场强度和磁场方向对ZnO薄膜物
铝箔是铝电解电容器电极材料,也是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等储能器件集流体的重要材料,对器件的性能有重要影响,对其进行涂层改性是提升器件性能的重要途径。固态铝电解电容器的
活塞长期工作在高温高压的恶劣环境中,承受着极高的周期性热机耦合疲劳载荷,活塞合金中粗大的形状不规则的初生硅和共晶硅是高周疲劳裂纹萌生的主要源头,研究Si相的细化方法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