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我国都市小说的创作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在以上海为主体的都市文学中,王安忆是一个最值得关注的作家。与一片再现当下都市喧腾与躁动的文本不同,王安忆的眼光更多地留连于上海历史之中静静的弄堂世界,为我们叙写想象出了一种日常生活视阈下独特的上海历史景观。她的创作是对90年代上海文化怀旧热潮的一种文学回应,体现了上海作家试图摆脱无根状态,寻找上海地域文化深厚基础所作的一种努力。与当下平面化地反应都市不同,无论是表现历史还是叙写现在,王安忆的小说始终贯通着一种理性的内质。她的创作拓展了都市小说创作的维度与深度。解读上海是当今的文化热潮,鉴于这两年城市学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而对王安忆的都市小说却少有综论的情况下,本篇论文试图对王安忆创作主体部分上海都市小说进行综合梳理,分析其都市小说创作的特点,透析其都市小说所包蕴的上海地域文化气息,明证其都市小说创作的积极意义。论文分导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导言部分简单回顾了上海都市小说的创作历史,介绍了本文的写作意义、目的与基本内容。 主体又分三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着重考察王安忆关于“日常生活”的审美理念。王安忆认为上海这座城市的象征和“中流砥柱”是背景般存在的僻静的弄堂,她以直接的告白和相关的论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有关日常生活的创作理念。20世纪文学一直承担着过多的责任,与主流历史话语结盟的宏大叙述一直是文学的正统,专情于日常生活的书写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日常生活本身因此无法获得显身于现代世界中的合法性依据。90年代以来,文化、价值观念都已走向多元,对日常生活的表现越来越为人们接受。日常生活逐步取得了独立存在的价值。海派作家在有关“日常生活”创作理念上其观点是基本一致的,王安忆承继张爱玲的传统,长于表现弄堂人家的日常生活,但她的创作又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第二部分重点探讨王安忆都市写作中的怀旧情结。当历史的脚步进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定,解放前上海资本主义的政经模式,它的都市化、现代化建设经验重新为世人所瞩目,追忆旧上海的文化怀旧热潮成为90年代最为显著的潮流之一。 在怀旧的族群中,王安忆是其中的伎伎者。这一部分又分两个层面进行论述。其一揭示王安忆小说创作对物质层面的凸显。上海资本主义所带来的都市繁荣使上海市民很容易采取淡漠政治拥抱物质的态度,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原则深深地影响到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王安忆对上海市民的重财爱物特点给予了深刻的揭不。 其二探究王安忆作品对中产阶级生活格调的表现。上海中产阶级对西方现代性的接受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形成了特有的追求时髦、精致,讲究摩登、奢华的生活格调。王安忆以审美的眼光,在40年代上海的繁华与喧嚣中锁定弄堂人家的日常生活,洞见了中产阶级的摩登生活格调。王安忆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她描绘了这种生活格调,再现了昔日大上海的风情和灵魂,更在于她敏锐地发现了这种生活格调的坚韧的生命力,在时过境迁社会主义政治运动迭起的状况下,灰败的寂静弄堂中,中产阶级的摩登精致的生活格调在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对抗中、在历史的夹缝中依然顽强地生存,并最终演绎了自己的历史。王安忆在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中让读者认识了上海这座城市主流历史之外的另一些维面,这即是那些琐碎的叙事所包含的价值。 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王安忆都市写作中的女性群像。从城市女性特征与城市关系的紧密度来说,上海可谓是最突出的一个。百年的殖民历史使上海女性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征,开放、摩登、有头脑、善进取,懂权衡。求实惠……王安忆对上海女性情有独衷,女性是她写作中的第一性别,也是她表现上海的主要手段。王安忆的作品中活跃着众多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中产阶级少奶奶类、保姆等外来移民类、少女类、坠落的青年女于类等。王安忆依托这些女性故事多方位多角度地书写了上海。王安忆所写的女性是深深打上了上海烙印的女性,王安忆写上海也总是把表现重心放在上海的女性身上。上海与女性的关系纠结得十分紧密,使我们在面对小说文本时,直接读到了女性和上海的双重故事。 结语。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已是当今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在中国奋力追求现代性的今天,日常生活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这样的意义上说,王安忆锁定日常生活领域的写作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除了让我们体味到一种美的生活方式之外,还让我们意识到主流历史之外的另一些文化向度,让我们感受到上海的辉煌与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