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山地轮间作系统的变化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菠萝为基础的山地轮间作系统

来源 :西南林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di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轮歇农业,也称刀耕火种农业,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销声匿迹。目前仅云南、海南、广西三省区残存着刀耕火种,而以云南为最多,而云南的刀耕火种,分布于滇西南和滇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邻的地带。生存与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还不同程度的从事刀耕火种。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云南边缘山区传统山地轮歇农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云南西部傣族村落界桃村、南相章村及帕底村为研究地,调查了以菠萝为基础的传统山地轮间作系统随时间、社会发展、人口增长及经济刺激等因素的变化,及其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所带来的影响。   本文的调查方法主要采用PLEC Guideline,即复杂农业经营管理系统中植物多样性的评价方法,(Zarin et al,1999),主要调查研究传统山地轮间作系统的利用情况,选取了在当地广泛利用的以菠萝为基础的利用类型,同时,结合调查样地界桃村、南相章村及帕底村等菠萝间种类型及管理的特点,进行农户选择、样地设置与调查以及资料、数据的分析。   调查内容包括:(1)在历史上各村中所应用过的以菠萝为基础的山地轮间作模式及其耕种方法;(2)各种模式变化的原因(社会、政策、经济、家庭因素等)及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在当地轮歇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机遇。   研究结果表明:   (1)当地传统山地轮间作农业的最显著的变化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左右的轮歇地的利用类型的转变,农户在社会变革等外来因素的影响下,将传统的“刀耕火种”的传统耕作知识应用到变化后的轮歇地新类型中,而各地的变化也结合了当地的地理位置跟水热条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较偏远的地区,逐渐转变成荒地和次生林,而在交通便利的地区,主要的类型有混农林,如菠萝+杉木,菠萝+思茅松,菠萝+西南桦,菠萝+各种经济树种等;人工林,如西南桦,杉木等;园地,菠萝,甘蔗等。   (2)引起传统山地轮间作模式的变化的因素包括:社会变革,国家政策,人口原因和市场经济等。而人口问题则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由于市场经济的压力和人口的增加,尤其是外来人口的增加,使得当地村民不得不开采更多的土地来进行农业生产,由于土地轮歇时间的延长和为了提高生产力而过度的使用化肥,同时在耕地中过量的使用化肥,对土地造成一定的伤害,同时使得森林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3)在传统山地轮间作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过程中,利用的栽培植物包括种子植物38科,61属,植物层次相对较少,相对于尚未开发利用的山林和已恢复成次生林的物种来说,物种丰富度和物种数量均相差不大,非目的物种层次常常为外来入侵种(紫荆泽兰,飞机草等)和先锋物种(西南桦,蕨类等),在轮歇地利用类型转变,恢复的过程中,大多呈现相同的趋势:草本→灌木→乔木→藤本及附生植物。各项数据说明,传统山地轮歇农业对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因素影响不大。   (4)传统轮间作农业的可持续技术体系不够完善,由于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当地村民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等对外界的信息了解不够,村民往往根据自己的摸索获得产品信息而错过大好良机。对于目前还处于贫困线上的农民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的基本动力。
其他文献
专家简介  李新男 研究员,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巡视员,兼任北京市政府科技政策顾问;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科技政策顾问。曾任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副主任。目前是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科技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中心理事。曾获原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
位于城市市区周围的城郊型乡镇,随着城市的大规模扩展逐步纳入了城市建设体系,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重要区域,也是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通过对城郊区的土地利用的研究,可
清洁发展机制下的造林和再造林碳汇项目作为《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林业领域内的唯一合作机制,也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补偿的一种重要
学位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河流。它纵贯南北,历史上曾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京杭运河联接五大水系,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中国唯一南北走向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对于自身生活环境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除了维持生态均衡必须注重物质环境的丰富与便利,同时也追求精神生活的层次与多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我国森林覆盖率和森林面积特别是人工林面积持续提高。然而人工林存在树种单一,中幼林、纯林比例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低,生产力较低等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森林的健康水平,提高森林的生
本文以2003年的SPOT-5和2006年Quickbird影像作为信息源,结合地学信息,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为主要技术手段,通过图像融合、几何校正、正射校正、纹理提取、图像分类、目视解
驼绒藜属(Ceratoides)植物,在生态建设和经济利用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多池差示扫描量热仪(CSC4100)在10℃、15℃、20℃、25℃、30℃、35℃六个温度下,测定了驼绒藜属3个种(华北驼绒藜、驼绒藜、绵毛优若藜)15个种源植物的代谢热速率(Rq)和呼吸速率即CO_2产出速率(R_(CO_2)),根据L. D. Hansen呼吸-生长模型,计算不同温度下植物种的呼吸底物碳转化效
本文应用微卫星(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省五一林场马尾松无性系测定林的120 个无性系进行了研究,筛选出一批在马尾松无性系上具有较高多态的SSR 引物,构建了该供试材料的SSR
泰山风景名胜区拥有丰富的古树资源,主要种类有侧柏、油松、白皮松、银杏、国槐、刺槐,其中古侧柏的数量就占到泰山古树总量的90%以上,可见研究古侧柏对于泰山古树群的保护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