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能源效率成为影响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重要变量,有关能源效率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受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及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特征,能源效率同样表现出具有一定的空间依赖性。因此,研究我国不同区域能源效率的特征及变化规律,分析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性,对于我国把握能源效率的空间特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能源政策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三种不同的区域划分方法(三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六区域: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七区域:环渤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五省经济区、东南沿海经济区、大西南经济区、西北经济区)下,对1995~2010年我国各区域的单要素能源效率和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了推算,以此分析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变化趋势。其中,单要素能源效率以能源强度作为衡量指标;全要素能源效率则以资本存量、劳动力和能源消费量作为投入要素,以生产总值作为产出要素,基于DEA方法构建全要素能源效率模型,进而通过DEAP2.1软件计算能源效率数值。结果表明,1995~2010年我国在三种区域划分方法下各区域的单要素能源效率均在整体上不断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则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其中,区域三分法下单要素能源效率提高最明显的是中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波动最明显的是西部地区;区域六分法下,东北地区既是单要素能源效率提高程度最大的区域,又是全要素能源效率波动程度最大的区域;区域七分法下,东南沿海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单要素能源效率和全要素能源效率始终处在较高水平。此外,运用泰尔熵指数法分别研究我国在三种不同区域划分方法下能源效率的总体差异、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进一步分析每个区域内的能源效率差异性,并且对单要素下和全要素下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1995~2010年我国在三种区域划分方法下能源效率的总体差异、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变化各异,且总体差异的构成也大不相同。同时,我国在不同区域划分方法下每个区域内的单要素能源效率差异性变化和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性变化也各不相同,呈现出不同的趋同性。其中,区域三分法下各区域内的单要素能源效率差异具有较好的趋同性;区域七分法下各区域内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具有较好的趋同性。通过以上研究发现,采用单要素能源效率进行分析时,按地理位置划分区域效果较好;采用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分析时,按经济区划分区域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