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的体验与“了解”——冰心四十年代文学行为分析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nt1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创作发轫期在五四运动及1920年代,这个阶段的创作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冰心和其他的作家一样,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中期,他们都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他们的创作从思想到主题上都为之一变。1940年代的冰心完成了人与文的成熟,创作中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延续着早期关于“问题小说”意识,关注现实社会人生苦难,思考着在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生命遭际;这一时期的创作同样有关于母亲形象的书写,和早期书写母爱的单纯不同,冰心这一时期更看重母亲形象所具有的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所缺少的力的美;冰心从1939年再度开始创作,这一时期的创作更多地体现了人与文成熟时期深刻的生命体验、为文上更高的艺术水准、更加开阔的艺术境界。有关这些问题的思考,构成了本论文的基本思路与出发点,笔者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冰心1920年代到1940年代的创作轨迹着手,着力发现冰心人与文的发展与成熟的具体进程,揭示出冰心创作转型中新的萌生点,并指出冰心人与文成熟的洞见。  第二部分:由于母爱书写在冰心的所有创作中具有非凡的意义,笔者力图揭示出冰心1940年代散文代表作《关于女人》集中所呈现出来的女性观,并着力分析冰心笔下母亲形象演变过程、母亲形象富于时代性的内涵和其她女性身上所体现的冰心女性观上的进步与矛盾。  第三部分:从冰心几篇代表性的散文着手,分析冰心创作上的成熟及洞见,更进一步证明冰心人与文的成熟这一命题;结合冰心相关佚文分析小说《空屋》所呈现出来的冰心爱情婚恋观上的变奏与局限;最后对冰心在战后赴日时期的文学行为做出相应的分析与评价,对相关事实予以澄清,并涉及到冰心的知识分子心态与文化传统对其为人与为文的影响。
其他文献
副词是分析性语言中十分重要的功能词。近些年来,副词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近代汉语副词研究一直处于薄弱环节。而详尽、可靠的专书研究是构建汉语史
学位
摘 要: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处在三观的萌芽前期阶段,对身边的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想要探索自己所处的世界,因而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事物的判断也处在一种模仿状态当中,除去家长和老师教育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之外,学生其他的日常判断大多数也都是根据身边其他人的行为做出选择。这种行为范式的模仿时间长了会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老师对于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要加以引导,错误的则要及时督促改正。此阶段
在连续8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系统2008—2009年连续两个生长季期间不同耕作措施(结合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和水分利用率的
20世纪50年代,台湾现代乡愁诗在政治格局的巨大震动中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的乡愁诗不同于古代乡愁诗歌中戍守边塞的艰苦,也不同于日本占领时期所表现出的强烈民族意识,它所展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