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同中的自发性建造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消极且边缘化的建造行为。然而其在胡同中大量存在,是胡同形态现状的基本成因之一,并形成许多丰富奇特的空间微构造。本文即以北京大栅栏地区的胡同街区为例,以形态学的方法对其形态生成机制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对当代城市建设的启发性意义。文章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比两种不同的城市形态生成机制——设计建造机制与自发性建造机制,指出二者在产生方式、居住状态、形态和可解读性上的差异。第二部分分析既有胡同街区格局上的空间建造策略,根据其对待现成环境的态度将其分为三个类型:(1)利用现成环境条件,主要包括空间嵌入,壁面贴附,垂直覆盖三种方法;(2)避让现成环境条件;(3)重构现成环境,包括加建重构和调整重构。第三部分通过对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的建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探讨影响搭建的环境因素、建造的施工组织方式,以及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的材料选择、材料组织及构件设置三个方面的建筑构造方法和影响。第四部分结合上述分析,解读胡同空间形态的成因并对其进行辨证分析。文章指出,胡同中的自发性建造实际是以胡同为地形,采用非常规建造手段来塑造生活空间。建造直接面对物质现实,是一种物质资源自下而上的“基本建造”。而形态则是被动的结果并处于动态的适应过程中,成为一种环境条件的客观呈现。经由形态,胡同一方面呈现出内在的低物质水准与低建造标准,制造混乱;另一方面则呈现真实生活的细微多样和建造与环境差别,呈现出一种真实的多样态。但在建筑学的视角下,它也为日益趋同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过度的控制会造成单一雷同,过度的放任会造成杂乱,好的城市环境应在专业的设计指导下,通过主动寻求环境条件与使用的契合,以更为经济的方式进行建造,在这个过程中,还原建筑与空间原本就具有的真实、自然、多样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