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又称为缺血性中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约占全部脑血管病人的70%~80%。由于其为临床多发病,致残率高,因此,寻找有效的康复措施并阐释其机理是目前脑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应用针灸疗法治疗中风病,历代文献都有记载,其疗效可靠,已为大量的临床实践所证实。国内在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机制与动物实验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是综观针灸治疗脑缺血作用机理的众多研究,从针刺对脑缺血后大脑可塑性的干预调节作用方面进行研究的报道并不多见。而大量研究已表明,脑可塑性研究将会给脑缺血后的康复带来新的希望。突触是活动依赖性脑可塑性变化的关键结构部位,突触可塑性变化导致的突触重建对于脑缺血后的功能康复意义重大。同时神经细胞之间又是通过“缝隙连接”进行细胞间直接的信息交流。因此,本研究从神经元之间的通讯连接入手,研究针刺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以及对缝隙连接的影响,从而为针刺治疗脑缺血的作用机理研究提供新的线索,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分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及小结三大部分进行。1.文献研究从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认识,我们知道,中风的病因繁多,病机复杂,发病急骤,变化多端,表现各异,历代医家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针灸从古至今一直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中医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并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针灸治疗研究概况、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针灸作用机理研究方面阐述了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从脑可塑性方面的大量研究得出可塑性是大脑皮层的重要特征,从神经元到神经环路,都可能发生适应性变化,因此,提出了研究方向,认为可从针刺对脑缺血后大脑可塑性的干预调节作用方面进行研究,具体可从神经元之间的通讯连接入手,研究针刺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以及对缝隙连接的影响。2.实验研究目的: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元间通讯连接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采用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再随机分为术后不同的时间点,通过电凝闭大鼠大脑中动脉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其中假手术者只作手术暴露大鼠大脑中动脉,不予凝闭,电针组造模后立即给予针刺治疗。电针组选取督脉经穴百会(GV20)、大椎(GV14)两穴进行针刺,针刺后接电针30min。各组实验动物分别观察以下指标:(1)电针对大鼠脑缺血后12h、3d、2周学习记忆的影响;(2)电针对大鼠脑缺血后12h、3d、2周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3)电针对大鼠脑缺血后1h、1d、3d、1周、3周神经元缝隙连接蛋白CX32的影响。结果:(1)Y迷宫测试:假手术组受到电刺激后从非安全区跑至安全区所用时间最短,模型组所用的时间最长,电针组于12h所用时间也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但与模型组无显著性差异;3d电针组高于假手术组(P<0.001),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01)。2周电针组所用时间与假手术组已无差别(P>0.05),与模型有显著性差异(P<0.01)。(2)突触的超微结构:模型组于各时段突触后膜致密物质(PSD)厚度均下降,电针组于12h明显低于假手术组,3d、2周均与假手术组无差别,2周仍与模型组差别明显。模型12小时组、3天组、2周组突触间隙均下降明显,电针12小时、3天组突触间隙与假手术组无差别,各时段均与模型组差别明显。突触的界面曲率模型12小时组、3d组和2周组均下降明显,电针组3天下降,但无模型组下降明显,12h、2周也均与模型组有差别。(3)神经元缝隙连接蛋白CX32及其mRNA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模型组CX32于1h即开始下降,与假手术组差别显著。至1d、3d下降尤其明显。电针组1d、3d下降明显,3d与模型组有显著差异,至1周、3周模型组、电针组CX32均与假手术组无差别。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MCAO大鼠不同时段皮质脑区CX32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模型组、电针组于1h、1d、3d与同时间段假手术组均有差别,于1周模型组仍下降明显,3d模型组、电针组下降最明显。1d、3d、1w电针组较模型组表达高。结论:(1)Y迷宫测试的观察说明本次实验造模是成功的,电针对脑缺血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有明显促进作用。(2)缺血损伤对大脑皮层的突触造成了损伤,突触致密物厚度、突触间隙和界面曲率发生变化,电针可以促进以上参数的修复,对突触重建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说明脑缺血后化学性突触发生破坏,针刺可以促进突触的修复。(3)脑缺血可以导致神经元之间缝隙连接蛋白CX32的表达的下降,说明脑缺血后直接通讯连接发生破坏,针刺后缝隙连接蛋白的表达提高,直接通讯连接发生修复。(4)通过以上实验结论,我们初步认为针刺可以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元之间的通讯连接,其中包括直接连接和化学性突触连接,此是治疗脑缺血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