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宁红透山块状硫化物(VMS)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是已知的中国最大的太古代块状硫化物矿床。该矿床的主要矿体和围岩经历了高级角闪岩相的变质变形作用和后期热液叠加改造,在主矿体内部及矿体与围岩接触部位常发育强烈的韧性变形带。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鉴定,将矿体及与之伴生韧性变形分带进行了划分,并分别以下列四类矿石为代表。1)块状矿石是红透山矿床的主体,矿石呈层状构造和块状构造,等粒状和变晶结构,硫化物组合与比例与矿床的总体组成相当。2)粗晶状矿石产于中粒块状矿石与矿石糜棱岩之间,矿石呈透镜状和块状构造,巨斑状和填隙结构,矿石矿物主要由巨粒黄铁矿和磁黄铁矿变斑晶组成,其它硫化物(黄铜矿、闪锌矿)填隙于变斑晶之间或晶体裂隙之中,含量极低;3)糜棱岩化硫化物矿石又称矿石糜棱岩,产于粗粒块状硫化物矿石与片理化围岩过渡带矿体内部韧性剪切之中,矿石呈透镜状和揉皱状构造,细粒化和重结晶结构,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和闪锌矿,黄铁矿和磁黄铁矿含量较低;4)富铜硫化物矿,主要产于矿石糜棱岩附近的围岩片理或块状矿石裂隙中,矿石呈脉状和板条状,交代残留和乳滴结构,矿石矿物为长条状和拔丝状黄铜矿和部分闪锌矿,变形显著,局部黄铜矿可超过90%,又被称之为“铜条”。硫化物的主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表明了硫化物在后期的变质变形中经历了以流体交代再沉淀为主要机制的化学再活化过程。硫化物中尤以闪锌矿主微量元素(Fe、Zn、Pb、Ag、Hg、In)含量的变化最为显著,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应力、温度、硫逸度以及流体的迁移演化等综合作用对矿床后期再活化作用的影响。闪锌矿中微量元素在后期变质再活化过程中表现出的强烈活动性,对后期变质再活化过程中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条件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可作为研究硫化物矿床后期变质变形过程的重要指标。微区原位硫同位素分析表明变质流体可能主要来源于矿体内部和围岩中的变质水,在变质再活化过程的晚期,因流体迁移距离较远,伴随着外来流体的混入。本文首次采用了微钻微区原位取样并结合溶液法铁同位素分析测试手段,对不同类型矿石中的不同硫化物铁同位素进行了标定。结果表明在后期变质再活化的不同阶段,同类型矿石中多数硫化物之间发生了明显的铁同位素分馏,但不同类型矿石中黄铁矿、黄铜矿和磁黄铁矿之间的分馏值相差不大,可能达到了平衡分馏;闪锌矿与其它硫化物之间铁同位素分馏值变化较大,可能与后期变质再活化过程中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