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的澄明之境——《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的研究

来源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mwdev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阐释路线强调历史唯物主义中人的物质性因素,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的主体性因素,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中人的主体性因素,忽视人的物质性因素。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呈现的一个完整的、全面的、活生生的、具体的人被遮蔽了,“现实的个人”变成了一个被肢解了的抽象的人。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促使我们要重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作用,并从现有的文本出发,重新阐释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澄明由马克思开启的新世界观变革即历史唯物主义中整体性和全面性的人的生成,彰显历史唯物主义变革的当代意义。   “感性活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个人”存在的根本方式;“感性活动”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可以说“感性活动”是“抽象的个人”向“现实的个人”过渡的桥梁。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发现了“感性活动”,才超越了传统哲学,瓦解了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感性活动”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上批判“抽象的人”的最有力武器,“感性活动”也是哲学语言中最具体的抽象。   如果“感性活动”还给一些批评家落下抽象的口实,那么“现实的生活生产”的表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实的生活生产”是“感性活动”的具体阐述,或者可以这样说,前者是生活语言,后者是哲学语言。“现实的生活生产”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现实的生活生产”是历史“交替”的脐带;“现实的生活生产”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把“感性活动”这个哲学语言理解为“现实的生活生产”,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才能被理解。   传统的阐释路线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不仅遮蔽了“现实的生活生产”在历史中的作用,而且遮蔽了作为“生活决定”的意识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马克思看来,意识是人类“现实生活”的边界,意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的最“高明的地方”,意识是“超过同时代的经验关系”成为“以后某个时代的斗争”的理论。因此,“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是历史发展“有目的的意志”。
其他文献
本文在查阅相关史料、文献的基础上,以政治现代化理论为宏观分析框架,试图对国民党从1928年至1947年的训政建设实践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期对这段历史时期的政治变迁有更加清晰
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休戚相关。纵观全世界,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也正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主要课题。大学生是利用新媒体
2005年新修订的《公司法》首次以成文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但是,《公司法》对该制度的规定过于原则,该规定究竟应如何适用,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理
我国刑事司法中的民众参与,是指广大的社会民众依法通过各种方式或途径,参与、影响刑事司法活动的行为或过程。是实现司法民主的一种途径,是建构和运作司法制度的一种正当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首次将虚假诉讼入罪,这使得虚假诉讼问题再一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虚假诉讼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不仅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更妨害了
村民自治是正在被中国亿万农民群众实践着的重要自治制度。因此,开展对村民自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远远落后于农村阶层分化对民主政
环境邻避冲突的频发阻碍着环境邻避设施的审批建设,牵制着国家经济的升级转型,破坏着社会的稳定发展。传统的研究范式主要是在权利话语支配下展开的,形成了基于环境权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