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马克思的物质利益原则和按劳分配原则为依据,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实践探索中逐步克服了长期存在的平均主义倾向,倡导共同富裕大大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推动了经济社会繁荣。而收入分配的不公和与之相关的公平、正义、人的自由发展的滞后却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完成跃迁的最大残缺之一,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的巨大障碍。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收入分配中存在的贫富分化问题,需要从学理上进行大手笔、大智慧、大策略的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理论正是可资借鉴的理论成果,可以为分配改革之船乘风破浪作科学分配理论导航。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拉萨尔派的“平等的权利”和“公平分配”等机会主义论调进行了批判,并系统阐述了未来社会的分配原则。时代在发展,机会主义的分配思想也在不断变化,不断以新的形式继续活跃在经济社会舞台上对当前收入差距悬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秉承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各种机会主义的批判精神,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理,对现实的机会主义分配思想进行剖析和批判,以期把各种分配思想都统领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视野之中,体现出社会主义劳动者主人翁地位,体现出社会主义经济成果共享的价值追求,体现出社会主义公平公正的制度优越性。本文从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存在诸多问题入手,以劳动者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为主线,以马克思分配原论的一般性、构想性和中国特色分配理论的特殊性、现实性相结合为辅线,阐明《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对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和分配理论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拉萨尔虽然看到了资本主义按资分配产生的两级分化的弊端,为找出解决之道而提出“分配决定论”、“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铁的工资规律”等观点,可结果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就是机械地照搬古典学派的分配观点,马克思的批判既捍卫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对未来社会的分配制度作出科学预见,对于当前的适时适度地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促进分配公平和缩小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指出拉萨尔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实质,指明资产阶级生产资料私有制是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分配的制度安排,劳动者破除自身贫困化经济根源的唯一出路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无产阶级掌控社会主义经济命运后坚决反对私有化主张、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拉萨尔分配理论的实质是“分配决定论”,马克思则认为只有重视生产资料的基础地位,才能深刻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方式和必然命运,找到劳动者解放的现实道路。为了促进分配公平和缩小收入差距,需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坚持“三个有利于”的评价标准、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变革重点可侧重于:深化国企改革尤其是垄断国企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调整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分配相对公平。针对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论调,马克思详细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分配原理,在作出一系列必要扣除后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是“等量劳动相交换”即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原则与实践”矛盾突出引发收入差距悬殊,贯彻按劳分配应注重事实上的公平;劳动所得与劳动贡献很不对称,需要保证按劳分配多样化实现形式中劳动者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针对“重资轻劳”现象,发展型阶段应彰显劳动者在分配中的主体地位。中国特色按劳分配原则,既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分配,也有别于马克思原本意义上的按劳分配,是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作出的、更有利于劳动者发展的新创造、新突破。针对分配实践中各种异化的社会思潮,特别是两种错误的分配观,需要正确厘清经典作家的论说与中国当前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我们不能以这样那样的理由和借口曲解或否定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应毫不动摇地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缩小贫富差距和保障劳动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