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囊壁形成机制的初步实验研究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q0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包虫病(Hepatic hydatid disease)又称肝棘球蚴病,是新疆的地方性流行性寄生虫病。肝包虫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细粒棘球蚴引起的单房性包虫病,亦称肝包虫囊肿(hydatid cyst);另一种是泡状棘球蚴感染所致的泡状棘球蚴病。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确诊后需手术治疗。在外科实践中发现,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性囊壁中,肝包虫外囊与肝实质间还存在着一层新的膜样纤维结构(后文暂称“外膜”),外囊与“外膜”间有一新的潜在可分离间隙,沿此间隙可完整摘除包虫囊肿及外囊。这是传统理论所不能解释的。 本研究通过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肝包虫外囊、“外膜”及其周围肝实质病理组织学改变;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或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肝纤维化相关因子: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层粘连蛋白(laminin,LN)、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40例肝包虫外囊、“外膜”及其周围肝实质中表达,来探讨肝包虫外囊、新发现的“外膜”及两者间潜在可分离间隙的形成机制。 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肝包虫外囊符合肉芽肿样的病理改变。在肝包虫外囊与肝实质之间还存在着另一层明确的纤维膜层—“外膜”。“外膜”内可见大量受挤压的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并与Glisson鞘相延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Ⅳ型胶原、FN和LN在外囊与“外膜”中染色分界清晰。三个指标在“外膜”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0%、87.5%和82.5%,而在外囊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0%(P<0.01)、50.0%(P<0.01)和37.5%(P<0.01)。原位杂交结果显示:TGF-βlmRNA和TNF-α mRNA在“外膜”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37.51±7.45)%和(25.76±5.05)%,而在外囊内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10.24±2.90)%(P<0.01)、(16.22±2.84)%(P<0.01)。 本研究提示,肝包虫外囊与“外膜”的形成机制不同。外囊为机体受虫体刺激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我国既往不安全有偿供血员HIV感染自然史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究方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中抽取6个省的10个县(区),选择所有2006年7月24日前
从环境设施的概念及设计流程入手,列举了影响城市社区环境设施设计的各种因素,并重点分析了其中的地形地貌、气候、自然资源等地域环境因素和建筑风格、人文景观、生活方式、
发动机作为整部汽车的"心脏",其零部件的精密程度都要求较高,部分零件仍只能采用CKD零件。本文主要介绍公司发动机CKD零件现行订货模式,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探讨与
人机融合这一话题,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讨论中既富现实意义,又具有未来感,不仅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层面被不断实践,又广泛呈现于科幻影视作品之中。人机融合,是青年人正在
近年来,我国儿童肥胖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部分城市的儿童肥胖率增涨迅猛,与发达国家的儿童肥胖率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肥胖不仅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且可发展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和高科技装备对新型材料的要求,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尖端科技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复合材料结构特点,其损伤机理、失效形式等都与普通材料不同,因此
一、课题背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属于革兰阴性杆菌假单胞菌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其感染在各种恶性肿瘤、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尤其严
<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5]30号)印发以来,全国的车辆超限超载治理(以下简称"
2月,双氧水下游需求跟进不及预期,水企涨价预期遭受打击,部分地区价格暗自小幅下降。北方部分地区受降雪、雾霾天气影响,物流发运受阻,加之下游开工不及预期,双氧水企业库存
以水环境功能区区划为基础,进行了丹河流域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和入河污染源现状调查,在此基础上,对丹河流域各排污口的排放量及污染物进行分析,以流域各功能区应达到的水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