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化性纳米微粒在囊型肝包虫钙化发展中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mtf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囊型肝包虫中钙化性纳米微粒的分离、培养及特征观察目的:从囊型肝包虫外囊组织中分离和培养钙化性纳米微粒并实施形态学鉴别,以证实胆漏的肝包虫钙化囊壁中存在钙化性纳米微粒,为下文的研究提供基础。方法:收集37例囊型肝包虫病例,拟从包虫的外囊壁组织中分离培养出钙化性纳米微粒,观察肝包虫胆漏与包虫外囊壁钙化的关系;电镜观察于囊壁培养出的钙化性纳米微粒的特征;检测肝包虫外囊壁中钙化相关蛋白(OPN和BMP-2)表达情况;分析胆漏、钙化性纳米微粒与囊壁钙化的相关性。结果:(1)定量统计数据和CT影像分析均证实囊性肝包虫囊壁钙化与胆漏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2)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检测显示胆漏的肝包虫囊壁中钙化蛋白OPN及BMP-2的表达高于未胆漏的肝包虫囊壁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对包虫钙化的囊壁,囊内容物、囊液和胆汁进行分离、培养,4周后于试管底部均可见白色沉淀物,Western-blot检测胎球蛋白A表达阳性,且以胆汁中表达最高,电镜分析符合钙化性纳米微粒的特征。(4)定量统计数据表明囊型肝包虫外囊中有无钙化性纳米微粒与其胆漏发生,以及外囊壁中有无钙化性纳米微粒与包虫胆漏、外囊壁钙化的发生均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1)验证了包虫胆漏是造成囊型肝包虫外囊壁钙化的重要因素。(2)首次在囊型肝包虫钙化外囊壁中分离培养并证实钙化性纳米微粒的存在。(3)证明胆漏、钙化性纳米微粒与肝包虫囊壁钙化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为研究囊型肝包虫病的自然病程和治疗囊型肝包虫病提供重要的思路。第二部分:钙化性纳米微粒作用于间充质干细胞钙化机制的初步研究目的:初步探究钙化性纳米微粒作用于间充质干细胞(MSC)导致其钙化的机制研究,以间接证实肝包虫囊壁钙化与钙化性纳米微粒之间的关联性,为今后实施临床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选取原代培养的小鼠MSC细胞为研究对象,对各组细胞如下处理:添加等量生理盐水的Control组、添加低浓度的纳米级羟基磷灰石(NHAC组)、添加低浓度的钙化性纳米微粒(L-CNPs组)和添加高浓度钙化性纳米微粒(H-CNPs组)。对培养3天和6天的各组细胞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包括光镜观察形态学变化;CCK-8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免疫荧光分析OPN、BMP-2及TGF-β1/Smad3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6天后凋亡和钙离子浓度;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染色分析胞内钙沉积现象;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OPN、BMP-2和RUNX2,Bax和Caspase-3以及TGF-β1和Smad3蛋白浓度的表达等。结果:(1)光镜观察随着钙化性纳米微粒培养浓度的增加,MSC细胞溶解死亡明显增多。(2)CCK-8检测钙化性纳米微粒可以明显抑制MSC细胞的增殖趋势,随着微粒浓度以及培养时间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3)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对照组细胞凋亡率最低,NHAC组有所增加,伴随微粒浓度增加,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4)碱性磷酸酶、茜红素染色、流式细胞检测钙离子浓度及免疫荧光化学分析均表明:随着钙化性纳米微粒浓度增加,ALP的表达、钙沉积、钙离子浓度以及细胞内OPN、BMP-2和TGF-β1/Smad3的蛋白表达均逐渐增加,体现出剂量依赖性;(5)Western-blot检测对钙化相关蛋白BMP-2、OPN和RUNX2,凋亡相关蛋白Bax、Caspse-3以及TGF-β1/Smad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检测均发现类似的剂量依赖性,即随着钙化性纳米微粒浓度增加蛋白的表达提升,并且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钙化性纳米微粒作为一种钙化诱导剂,通过激活TGF-β1/Smad3信号通路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样细胞表型转化,充分抑制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持续性引发细胞内的钙代谢紊乱,诱导细胞钙化加剧,并且体现出剂量依赖性。(2)钙化性纳米微粒对间充质干细胞在增殖、凋亡、钙化等方面作用强于纳米级羟基磷灰石。
其他文献
重(类)金属和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PAEs)是两类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具有潜在内分泌干扰效应。本研究依据同济武汉出生队列,选择具有潜在内分泌干扰效应的有毒重(类)金属(以下简称重金属)和PAEs,分析暴露水平及影响因素,探讨其对婴幼儿体格生长的影响及新生儿线粒体DNA拷贝数(Mitochondrial DNA copy number,mtDNAcn)的潜在介导作用
学位
目的:自身免疫反应是心肌炎发病的重要机制,而T辅助17(T helper 17,Th17)细胞是心脏特异性自身免疫的主要驱动因素。糖酵解是Th17细胞分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途径。磷酸甘油酸激酶1(phosphoglycerate Kinase 1,PGK1)过去被报道调控肿瘤细胞的糖酵解,但PGK1对Th17细胞及心肌炎的作用尚不清楚。本文旨在探讨PGK1是否通过代谢调控Th17细胞分化从而介导心肌
学位
研究目的:构建放疗后肿瘤细胞膜包裹仿生纳米疫苗RP@RM,利用不同模型验证其抗肿瘤效果,并进一步探究RP@RM诱导免疫活化的机制。为RP@RM在肿瘤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提取放疗后肿瘤细胞膜,覆盖在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框架、内部装载了Toll-样受体激动剂的纳米颗粒表面,成功构建了新型仿生纳米疫苗RP@RM,并在体外和体内水平探究了其免疫激活效果;(2)构建
学位
目的:胃癌是全世界第五大最常见的肿瘤,尽管近年来取得了不少诊断和治疗进展,但其5年生存率仍不到30%。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进展期,早期缺乏有效的诊断指标是该疾病患者生存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最近的研究表明,环状RNA(circular RNAs,circ RNA)在细胞生长、分化、增殖和侵袭转移中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在多种癌症发生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circ RNAs在胃癌进展过程中的
学位
板鞋运动项目目前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有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学校体育和大众健身活动等,取得了长远发展。为了使板鞋运动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文章在遵循板鞋竞速运动的基础上通过对甘肃省板鞋竞速运动现状进行调查,提取民族师范学院、天水师范学院、河西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四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对板鞋竞速运动项目特点、制胜因素和开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笔者从实证角度对甘肃省板鞋竞速运动进行多
期刊
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进展形式。尽管经过多年的探索,其机制仍未完全清楚且治疗方式也十分有限。限时喂养(Time-Restricted Feeding,TRF)被证明可在不影响患者能量摄入及运动量的情况下缓解代谢性疾病,但对
学位
目的探讨在缺血性卒中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中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溶栓前后水平与临床结局的关系以及对不良临床结局的增量预测价值,并分析肝脏在大脑缺血-再灌注后出现的氧化应激损伤以及Bach1/Nrf2通路在肝脏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回顾性研究,通过将研究对象纳入急性脑梗死再通治疗多中心大规模临床队列研究(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
学位
目的:研发一种脊柱侧凸康复机器人,探索其合适的治疗处方和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治疗效果,进一步的借助机器人探索S型AIS成对横向矫正力的较优位置组合方案。方法:(1)基于目前有效脊柱侧凸康复治疗中的核心治疗理念,研发脊柱侧凸康复机器人,并采用系统可用性问卷和场景后问卷评估其可操作性,通过观察不良反应评估其安全性。(2)纳入
学位
背景和目的:腹主动脉瘤和夹层(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nd dissection,AAD)是一种与炎症反应有密切联系的心血管疾病,每年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然而导致腹主动脉扩张和破裂的免疫细胞亚群与信号通路至今仍不清楚。我们通过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 RNA-seq)在腹主动脉瘤和夹层(AADs)的
学位
1 1-磷酸鞘氨醇受体2在胸主动脉夹层病理组织与正常对照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研究目的:胸主动脉夹层(Thoracic aortic dissection,TAD)是一种严重且不可预测的临床疾病,往往导致致命的后果。近年来TAD的分子机制被广泛研究,大量证据表明TAD是一种炎症性疾病。1-磷酸鞘氨醇受体 2(Sphingosine-1-phosphate receptor 2,S1PR2)通路是包括一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