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创造花生新种质的基础研究

来源 :莱阳农学院 青岛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athan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花生(ArachishypogaeaL.)组织培养不定芽诱导及再生条件进行研究,并建立了其高效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不定芽分化频率因外植体种类、叶龄和切段部位及基因型的不同而异。幼叶明显优于上胚轴、下胚轴和子叶。幼叶中间切段优于叶片顶端和叶片基部。适宜的诱导培养基为MSBs+1mg/LNAA+3~10mg/LBAP,再分化培养基为MSB5+10mg/LBAP或MSBs+3mg/LBAP+1mg/LABA。在上述培养基上相继培养,花生品种8823幼叶中间切段外植体分化不定芽频率达91.6%以上。将形成不定芽的愈伤组织进一步转移至添加4mg/LBAP的培养基上,幼茎迅速伸长,再生植株频率达100%。再生小植株转移到新的基本培养基上生根,经驯化后移至田间,正常开花结果。 对花生体细胞胚诱导及植株再生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icloram对体细胞胚的诱导效果优于2,4-D和NAA;不同花生基因型体细胞胚诱导率有很大的差别。 对花生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条件进行研究。分别利用花育20成熟胚萌发5~6d未展开的幼叶和幼叶培养诱导形成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分离原生质体。为提高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对酶液组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酶液含有2.0%纤维素酶(CellulaseRS)、0.2%果胶酶(PectolyaseY-23)、0.7mol/L甘露醇,并添加120mg/L抗坏血酸,酶解10h,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最高。 对花生与其近缘野生种间细胞融合及培养方法进行研究。将栽培种花生花育22体细胞胚和匍匐区组近缘野生种A.rigonii幼茎分离得到的原生质体用PEG方法融合后,培养在添加1mg/LNAA和6mg/LBAP的改良MSB5培养基中进行液体浅层培养。3天后开始观察到细胞分裂,之后细胞继续分裂生长。培养7~8周后,形成小愈伤组织。
其他文献
绝大多数陆生植物地上部分的表面覆盖着一层类似白霜状的蜡质。表层蜡质具有很多生理生化功能,被视为植物对干旱胁迫做出的一种适应性响应。深入理解其生理生化特性对于植物生
芥菜(Brassica juncea)几丁质酶基因BjCHI1受伤害、茉莉酸、虫食、真菌侵染等的诱导,因此BjCHI1启动子是一个诱导型启动子。目前报道的转基因作物中,驱动导入的外源基因表达大
以周瑞阳教授选育的高产种苎麻无性繁殖系为试验材料,观测了一系列农艺性状,研究了不同生长季节对无性系材料各农艺性状的效应;分析了油纤兼用苎麻目标性状和相关农艺性状的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