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工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地球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已引起全世界的极大关注,人类正面临着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有关专家认为,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下一轮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生态环境的竞争;对一个城市来说,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本论文力图通过对花山新城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分析和探索,为此区域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有特色的发展方向和规划,提供必要的建议和参考,以期实现花山新城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其它生态新城的生态规划建设、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文应用RS-GIS技术,在武汉花山新城规划区景观格局和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划分了该规划区的生态保护等级,探讨了建设区域控制、生态廊道与节点规划、基质改善及建设用地的生态规划。研究结果如下:(1)花山新城的景观格局分析基于RS-GIS技术,应用计算机分类和人工分类相结合的办法解译2007年的TM影像图,选取不同水平景观格局指数,运用Fragstats软件对景观格局指数进行计算与分析,得出:花山新城斑块数目比较少,破碎度较低;斑块形状较为复杂,各斑块类型之间的边界特征也较复杂;关键斑块类型占景观的比例较大,类型间的物质和能量迁移比较通畅;整体景观多样性较高;廊道极其缺乏,尤其是绿色道路廊道严重不足;廊道的环通度很低,连通性较高,但南北走向生态廊道较少,连通性不足。(2)花山新城的生态适宜性分析采用数学组合法和GIS技术结合,针对花山新城实际情况选取评价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地图叠加法和权重法相结合的办法得到每一评价单元的适宜度值,生成适宜性分级图。其中,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的面积分别为19.68 km~2、25.03 km~2、15.60 km~2和5.52 km~2。(3)花山新城的生态保护等级规划与建设区域控制规划综合花山新城景观格局分析及生态适宜性分析的结果,结合花山新城的自然生态资源的整体调查研究,提出花山新城的生态保护规划框架。共分为四个保护等级:一级保护区以自然生态养护为重点,二级保护区以生态功能修复为重点,三级保护区以生态系统的功能培育与保护为重点,四级保护区以控制现有规模为重点,通过确立区域内的重点保护领域和任务,来达到不同时段的生态保护目标。在区域内划定建设区域控制框架,实行分区控制、分级管理,保护市域生态环境。其中禁建区面积42.80 km~2,限建区19.18 km~2,适建区3.96 km~2。(4)花山新城的景观格局规划在景观格局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结合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区域景观空间格局分布,按照景观生态学基本的景观格局模式,即“斑块—廊道—基质”模式,调整各斑块、廊道的数量、面积及组合方式,规划花山新城的景观生态结构为“一环两核两片区,三横三纵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