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混栽果园桃小食心虫发生情况及防治研究
调查了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在济南果园中的发生及危害情况并进行了药剂防治实验,结果表明,桃小食心虫在济南混栽果园可发生1-2代,年度间差异较大,氯虫苯甲酰胺7500倍与甲氰菊酯·马拉硫磷乳油800倍、联苯菊酯1000倍效果相近,防治效果在84%-88%之间,并对桃小食心虫综合治理提出建议。
2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过冷却能力及体内生化物质动态本部分研究了桃小食心虫自然种群过冷却能力的变化动态,从生理生化水平上探讨桃小食心虫幼虫耐寒机制,测定了桃小食心虫幼虫在越冬前后不同月份的过冷却点、体内含水量、脂肪、蛋白和糖原的含量。结果表明: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CP)和结冰点(freezing point,FP)随越冬期温度降低而逐渐降低,并在冬季过后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升高,其中在3月份时最低,分别为-14.89℃和-9.95℃,显著低于其它月份。幼虫体内含水量、总蛋白含量、糖原含量在越冬前后变化趋势与SCP变化相似并且各自又有不同的特点,但在2月份时都达最低,分别为44.83%、32.44μg/mg、1.95μg/mg。幼虫体内的总脂肪含量由越冬初期(2008-10)的29.04%逐渐降低至越冬后期(2009-06)的15.56%。本文的结果说明桃小食心虫幼虫越冬过程中体内水分、总蛋白、糖原等生化物质含量的变化与其抗寒能力存在一定的联系,显示了其对冬季温度变化的生态适应。
3桃小食心虫滞育和非滞育幼虫过冷却能力及生化物质动态
通过分别对不同时期(月份)桃小食心虫滞育和非滞育幼虫过冷却点、体内含水量、总脂肪及总蛋白和糖元含量测定,研究了桃小食心虫滞育和非滞育幼虫自然种群的耐寒性。结果表明:从进入越冬期开始至翌年2月份滞育和非滞育幼虫越冬前期过冷却点、结冰点、总蛋白含量、糖原和总脂肪含量变化一致,呈下降趋势,而非滞育幼虫的含水量是增加的,非滞育幼虫的含水量在2009年2月达到最高的61.42%,在其存活的整个时期的含水量显著高于同时期滞育幼虫含水量,非滞育幼虫的总糖含量在2009年2月达到最低的0.65μg/mg,存活的整个时期显著低于同时期的滞育幼虫总糖含量,表明幼虫体内总糖和水含量与抗寒能力密切相关。在非滞育幼虫存活的整个时期过冷却点、结冰点、总蛋白含量和总脂肪含量都和滞育幼虫没有显著差异。
4不同寄主上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过冷却能力及体内生化物质比较
为研究桃小食心虫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机理,分别测定了苹果、酸枣、枣、梨、山楂等5种寄主植物对桃小食心虫体内含水量、脂肪、蛋白和糖原的含量等主要生化成分及鲜重、过冷却点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上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的上述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