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城市道路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lei3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道路工程是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所必须的基础设施,是保障国家、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开展城市道路工程建设是实现经济、产业和社会高效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缩影。但伴随着城市道路工程的大规模建设,也为社会带来了资源、环境、安全及公民权益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因此,为确保工程项目建设的良性发展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政府提出了重大工程项目必须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政策要求,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工作基础较为浅薄,机制体系尚不健全,评估工作主要以定性为主,评估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由城市道路工程建设引发的恶性事件仍时有发生。本文从城市道路工程的发展情况入手,首先引入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将城市道路工程建设过程划分为多个阶段,作为一级评价指标;以国家及地方政策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研究成果,海选各阶段涉及的风险因素作为二级评价指标,初步搭建社会稳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信息熵法及相关性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精炼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适用于城市道路工程的二级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针对城市道路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应用熵权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德尔菲法等,通过搭建风险隶属矩阵进行分析,实现主客观集成赋权、定性定量的综合评价,确定城市道路工程社会稳定综合风险等级。最后,结合实证分析验证该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实用性、科学性及有效性,为后续有针对性的制定风险化解措施奠定基础,最终达到降低城市道路工程社会稳定风险等级,推动城市道路工程项目平稳顺利实施落地的目的。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道路交通设施的管理与养护工作日益繁重。路面技术状况的检测与评价是公路运输部门做出路面维修养护计划的依据。针对传统道路检测手段的缺点以及逐年增多的路面检测工作量,公路部门的管理人员面对的关键问题是能否实现快捷实时、智能便利,同时可以使用较低成本的技术和方法监控道路状况,以应对信息化、科学化的全新管理养护需求。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将智能手机用于道路异常监测,探究移动手机
随着计算机及人工智能方法的应用,公路选线工作也由最初的人工选线,到人机交互设计,最终将向智能寻优的方向发展,公路选线实现智能寻优,将会极大地推动公路自动选线的发展,为公路选线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较为成熟的道路设计方法还是以CAD为辅助的人机交互设计。这种方法虽然在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上较人工设计都有较大的提高,但由于对设计人员经验和技术水平等严重依赖,很难保证所选线形在安全条件下,实现全局最
学位
由于地形的限制,冬奥延庆赛区的山地公路有较多大纵坡小半径路段,而国内现有的标准、规范未能全面覆盖,为保证赛期的交通服务品质,需进行安全运行条件的研究,从路面类型、轮胎类型、工况、速度、载重等方面找出保证车辆安全运行的条件。  本文根据实际运行状况,在实验室内利用摆式仪测量在常温干燥、低温干燥、低温潮湿、融雪等状态下,普通轮胎、雪地轮胎分别与普通路面、防滑路面组合的附着系数值,通过分析得出普通轮胎的
学位
可变情报板(Variable Message Sign,VMS)作为发布实时交通信息的交通设施,具有为驾驶人提供路况信息,诱导驾驶人正确决策,缓解驾驶人急躁情绪,改善路网运行状态的功能。然而,目前北京市范围内VMS应用存在设计要素不统一及信息量过载等问题。进一步梳理发现,VMS设计要素的定量化研究较为匮乏,现存规范对实际应用中如何设置VMS显示要素的指导作用有待增强。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应用及
为提高公交运行可靠性,增强乘客公交出行意愿,研究了实时信息发布对乘客公交班次选择的影响,提出了基于信息发布的主动控制策略,并分析了信息发布主动控制策略对公交运行状态的影响。  论文首先介绍实时公交信息相关内容,对实时信息内容进行了详细分类,研究目前实时信息主要发布机制,总结了实时信息对乘客出行的影响以及对公交系统的影响。  然后研究设计了共线和非共线两种公交出行场景,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乘客的个人属
学位
交通安全与污染问题是城市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性难题。驾驶行为是导致交通安全与环境污染的关键原因之一,合理的对驾驶行为的安全性与生态性进行统一研究有利于驾驶员合理改善其行为,推动交通发展。但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均对安全、生态的单一问题进行研究,且研究的评估指标体系尚不统一,缺乏两者的统一性研究,尚未形成融合安全、生态驾驶行为的一体化评估模式。基于此,论文以驾驶行为的“安全-生态”特性为核心
学位
随着道路交通快速发展,交通安全问题愈发引起广泛关注。由于车载信息系统和手机的普及,由此产生分心驾驶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占比迅速增加,并且在弯道路段因分心而发生的交通事故严重程度更大。因此,有必要开展弯道路段分心驾驶安全问题的研究。  为减少驾驶员弯道分心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综合考虑“人-车-路”闭环系统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从驾驶员心生理舒适性与车辆运行状态两方面,研究了驾驶员在弯道路段分心驾驶对行车安全
随着我国各大中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客流量逐年攀升,乘客换乘中的步行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保障行人换乘安全与提高轨道交通的整体运行效率,本文从行人换乘中的运行状态角度出发,通过构建行人微观仿真模型,对轨道交通车站内的行人流进行行为状态仿真分析,解析行人流行为特性及规律,对轨道交通客流组织与交通设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行人动力学仿真模型难以实现对行人个体多样化行为选择特性的准确表达,
随着我国炼铝工业迅猛发展,大规模赤泥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筑进入更新换代的时期,旧建筑拆除过程产生的建筑垃圾无处排放,为实现固体废弃物在道路工程中的环保回收利用,本文采用碱激发方法处理了以赤泥为主的废弃物粉料,制备了赤泥基碱激发胶凝材料。并以碱激发胶凝材料为结合料稳定废旧混凝土类建筑垃圾骨料,制备了基于碱激发原理的道路基层材料。研究结果有利于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再生利
学位
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以及抗疲劳性能等指标是评价沥青混合料的品质与耐久性的重要依据。混合料在老化因素作用下的性能下降以及疲劳寿命衰变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为了确定影响混合料性能以及疲劳寿命衰变的因素,本文通过对经过加速老化试验处理的4种沥青混合料进行相关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不同老化程度下沥青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动态模量以及疲劳寿命的变化规律,并对混合料的寿命进行预测分析,本文主要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