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清末民初宪政理念与实践的演进初探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zjzj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是近代中国宪政发轫与实践的重要转型期。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作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领军人物,在走向宪政的道路上做出了各自的选择,引领了中国政治变革的历史潮流。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清末民初的宪政理念经历了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的发展演变,清末民初的政体也发生了从君主专制到立宪政体的转化,对中国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分别从社会历史观的形成演进以及宪政的思想层面、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对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宪政理念和实践的演进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围绕清末民初宪政演进中遭遇的三对主要冲突即“君权与民权”、“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改良或是革命”,对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民权思想的演进、宪政模式的选择和宪政路径的变迁予以了具体的解读。  宪政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有识之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为富国强兵、救亡图存而师法西方的产物,是在近代中国内外交困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从萌发的角度言之,“西力”和“西学”的冲击对清末民初宪政理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但这只是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逻辑起点。外因还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生作用,从更深的层次讲,清末民初宪政理念的形成是与满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及“西力东侵”后晚清中国日见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分不开的。从清末民初宪政理念产生的思想基础看,既有对西方学理的借鉴,也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思想资源。晚清时期形成了两种关于制度变革的宪政理念,即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君主立宪理念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共和理念,并在清末民初时期发生了从君主立宪理念向民主共和理念的演进。  近代意义的社会历史观的形成为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宪政理念的形成和演进提供了深层思想根源即认识论根源。从传统的循环史观到近代的进化史观,从“渐变”进化史观到“突变”进化史观,史观的发展构成了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变政改制”的哲学基础,对他们的宪政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民权思想是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宪政理念中最富有时代意义的内容,他们的民权思想主要是围绕君权和民权的冲突展开的,以民权作为反对君权的理论武器。面对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他们都力图通过民权的概念激活民众,对国民性改造问题给予了十分的关注。从康有为民权思想诉求的提出到梁启超对民权思想不遗余力的启蒙宣传,再到孙中山具有近代意义的系统的民权主义的构建,清末民初的民权思想在不断地发展。  宪政模式的选择也是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清末民初宪政理念的重要议题。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不论是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根本问题都是新政体的建立。在宪政模式的选择上,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经历了从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的演变。无论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都是对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模式的超越。  立宪政治始终是清末民初时期有识之士矢志不渝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但是,通过何种路径实现这一立宪目标?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有着不同的选择,经历了从改良到革命的变迁:康有为始终主张和平渐进的改良路径;梁启超则徘徊于改良与革命之间,最终选择了改良;孙中山则在改良的手段行不通的情况下,最终从改良走向了革命。  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他们在清末民初的宪政实践经历了从维新时代到革命时代的发展,在时间上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和继起性。作为清末民初宪政发展链条上的两个重要环节,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无疑具有标志性的意义,1898年的百日维新拉开了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序幕,它使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专制政体开始松动,也为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近代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1911年的辛亥革命则是近代中国宪政发展史上的重要一幕,它推翻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  通过对清末民初宪政理念与实践的考察,可以发现:清末民初宪政理念与实践的发展,依时间的推移由缓变激,渐次演进。从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理念到孙中山民主共和理念的演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通过考察也发现,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清末民初的宪政发展必然会陷入历史的困境。笔者认为,清末民初的宪政困境在理念上表现为宪政理念的价值追求对近代西方宪政的偏离和对近代西方权利思想的误读;在实践上则表现为清末民初宪政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的缺失。清末民初的宪政发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第一,要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宪政的实质,这是走向宪政的必要前提;第二,宪政的确立必须建立在本国历史与国情基础之上;第三,宪政的实现离不开公民积极的政治参与;第四,要积极创造实现宪政的经济基础。  本文将运用历史的、哲学的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宪政理念和实践的演进予以阐释和分析,并试图主要在研究视角方面有所创新:  第一,本论文将基于整合的视角对这一选题进行研究。传统的研究通常以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为界面,逐一剖析他们的宪政理念和实践。本文则将研究对象解构为不同的层面(宪政的思想层面、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将人物的思想实践分别整合到特定的层面中,从而形成对清末民初宪政发展的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  第二,本论文将在发展、演进的视角下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宪政理念与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后者对前者并不是简单的否定,其中既有继承,也有超越,他们所代表的具有时代水平的宪政理念与实践,勾划出了清末民初宪政理念与实践渐趋激烈的演进轨迹。  第三,本论文将从“变政改制”的哲学基础——社会历史观的形成这一新的视角出发,考察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宪政理念演进的深层根源,试图透过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社会历史观发展演变,从中找到清末民初宪政理念和实践变迁的关键线索。
其他文献
机械设计过程是指利用机床、压铸机等机械设备的加工过程,对机械零件质量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在加工过程中,每个工序都要严格执行,所以加工材料也要严格把控,掌握加工的方法,科
本文通过分析几例事故,找到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并指出了应对的措施,对工程和产品具有现实的意义.
利用穿层钻孔抽放、开采顶分层、使用移动抽放泵及本煤层高抽巷等技术综合治理工作面瓦斯 ,保证了放顶工作面的顺利进行 ,杜绝了瓦斯超限现象。 Through the use of borehol
劳动者吴某因工受伤,被鉴定为八级伤残。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要求,在吴某工伤医疗期满后,且做出伤残鉴定和劳动合同到期的情况下,公司与吴某终止双方的劳动关系是合法的。那么,吴
法律意识成为当下法治的重要话语,在许多人看来,法律意识的高低决定了或指标着法治的成功与否,而帝制中国留给的恰好就是“无法”的遗憾,传统中国民众的法律意识不高的这种“劣根
1 引 言rnrn  Kwekwe焙烧厂是津巴布韦唯一能处理金精矿的厂,精矿中的金包含 在含金黄铁矿、砷黄铁矿和黄铜矿中。工厂建于1937年,主要处理浮选和摇床精矿,亲主矿物为硫化矿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机械设计过程之中,自动化程度逐渐提升,相对应地对于设计的安全性要求也逐渐增加.在机械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自动化设备安全控制方面的问题,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安全社区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全面了解总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安全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安监总政法〔2009〕11号)的执行情况,
介绍了岱河煤矿利用尾巷治理上隅角瓦斯积聚 ,确保了高瓦斯采煤工作面安全回采。 Describes the Daihe coal mine tailings harnessing the upper corner of the gas accumu
不动产之预备登记制度在国外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无论是其理论研究还是其实务操作都相当完备。对于不动产交易秩序的安定有序,预备登记制度不可或缺。就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而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