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遗传性泛发性色素异常症(Dyschromatosis universalis hereditaria,DUH)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色素异常性皮肤病,于1933年由Ichikawa和Hiraga首次报道。根据连锁定位区域的不同,DUH可分为3种不同类型,即连锁定位于6q24.2-q25.2染色体区域的DUH1(OMIM 127500),定位于12q21-q23区域的DUH2(OMIM 612715)和定位于2q35区域的DUH3(OMIM 615402)。其中,DUH1和DUH3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而DUH2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泛发性色素异常症主要累及躯干和四肢,患者通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1年内泛发形状、大小各异的色素沉着斑和色素减退斑。皮损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变。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身材矮小、智力障碍、高频耳聋、白内障、癫痫等。迄今已报道ABCB6和SASH1基因突变与DUH发病相关。目的(1)对1例汉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泛发性色素异常症家系进行临床研究,探讨DUH的临床特征。(2)对该家系进行ABCB6和SASH1基因突变检测,探讨此家系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1)收集1例来自河南省的四代汉族人家系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进行详尽的临床体格检查、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和Melan-A染色,明确DUH诊断;(2)然后采集8例该家系成员(5例患者,3例正常对照)及200例家系外无亲缘关系的健康对照的外周抗凝血样本,应用Qiagen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3)应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分别设计文献已报道的2个DUH致病基因SASH1和ABCB6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两侧与内含子交界区域的引物,应用ABI3730XL测序系统对降落式PCR扩增的目的片段进行直接Sanger测序检测有无致病性突变;(4)最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探讨先证者皮损中SASH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该DUH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家系中所有的患者均在出生后1年内发病,皮损始于面部,后逐渐泛发于全身。皮损不随年龄增长而变化。体格检查示:全身泛发不规则淡褐色至深褐色色素沉着斑,直径约2-5mm,其中部分呈星芒状。色素沉着之外的皮肤呈广泛的色素减退。仅先证者的大姐表现为泛发性网状色素沉着斑和色素减退斑。患者的掌跖、黏膜、指(趾)甲及牙齿均未受累,体格、精神及智力各方面均发育正常。先证者RCM检查示:色素沉着皮损基底层色素含量增多,呈高折光性,有多个明亮完整的色素环;色素减退皮损同一平面色素缺失,折光减弱或无折光性,色素环缺如或部分可见残存色素环。先证者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表皮基底层黑色素增多或减少,真皮及皮下组织未见明显改变。先证者色素沉着皮损处Melan-A染色示表皮内的树突状黑素细胞数量、分布正常;(2)Sanger测序结果示:家系中5例患者均检测到SASH1基因杂合错义突变c.2236C>G(p.Ser587Arg),3例正常对照及家系外200例无亲缘关系的健康对照均未检测到此基因突变。SIFT和Polyphen-2预测软件分析该点突变为有害变异位点;Py Mol软件蛋白质结构模拟发现该突变导致SASH1蛋白高度保守的SH3结构域发生β/α的构象改变。实验中所有样本均未发现ABCB6基因突变;(3)SASH1单抗免疫组化示SASH1蛋白在先证者色素沉着皮损的基底层上皮细胞胞质中有阳性表达,而在色素减退皮损各层细胞中无表达。结论(1)常染色体显性DUH的临床特征是患者在1岁内开始发病,皮损表现为全身泛发的不规则褐色色素沉着斑和色素减退斑,色素沉着斑周围可呈弥漫性色素减退或与色素减退斑交织成网状外观。皮肤RCM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显示色素沉着斑处表皮基底层色素增多,而色素减退斑处表皮基底层色素减少。Melan-A染色显示患者的表皮黑素细胞数量及分布正常。(2)SASH1基因上的杂合错义突变(c.2236C>G p.Ser587Arg)是该例常染色体显性DUH家系的分子遗传学发病基础。该突变可能导致黑素细胞向其周围角质细胞运输黑素异常,从而引起泛发性色素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