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叙传”是“五四”及20年代颇为兴盛的一种文学现象和叙述形态,长期以来它的独特魅力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检点以往的研究,也存在不足:要么分散为单个作家作品风格的印象性品评,而缺乏整体性的关照;要么只是笼统地将之概括为浪漫主义和个性主义主导下的一种主观抒情和自我表现,而少见深入切实的剖析。本文结合时代的精神状况,着重从自我心理学的角度对“五四”及20年代的自叙传小说进行分析——分析它的叙述主题、叙述方式的选择及其叙述的心理效应。全文除导言和结论外,主体部分是第二至第四章。第二章“叙说自我——成为‘问题’的自我和成为小说的自叙传”指出,在传统羁绊与和现实困难的压力下,自我意识觉醒的新青年普遍产生了“梦醒后无路可走”的迷惘和悲哀。正是这些困扰着新青年们的自我难题成为迫切要求表达的主题,就此而言,成为“问题”的自我恰恰成就了作为小说的自叙传。所以“自叙传小说”在更准确的意义上说乃是一种“自我问题小说”,属于“五四”以来问题文学的一支,而非一般所谓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小说或主观抒情小说。第三章“自我叙说——自我问题的个人化叙述”指出,为了表达切身感受和追求真实感人的表达效果,新青年作家们摸索出来的自我问题的叙说方式和策略有二:一是直接借用直抒胸臆、甚至自暴隐私的私密性文体如日记体、书信体、手记体等及其第一人称作为小说的叙述方式;二是间接运用第三人称的叙述套路,构筑出不同自我人格互为主客、相互倾诉、相互倾听的叙述格局。就此而言,自叙传小说可以说是一种相当个人化的叙述方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在这种开拓中既有难得的率真性也难免艺术的粗率性。第四章“在自我叙说中获得自我的认知与自治”认为,从自我心理学的角度看,自叙传小说乃是作为“新青年”的作家们寻求自我认知和自我治疗的方式。这种叙说自我和自我叙说使自我的困扰、压抑和病态获得了某种缓解、自治和升华。就此而言,自叙传小说其实是文化与社会转型期的新青年们“成长的烦恼”之真实到不无夸张的自传,这或者正是艺术上少见精致的自叙传小说在当时歆动人心而至今仍得以流传、被人阅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