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井真空复合降水系统及其在北京地铁施工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feng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地铁基坑和隧道开挖施工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弱透水性的饱水层,这些地层在开挖后会出现侧壁渗水和在含水层界面形成残留水,会对隧道的整体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解决上层滞水、弱透水层(粘性土)中的饱和水和含水层界面残留水是地铁建设过程中地下水处理的一个难题。目前北京地铁施工除个别标段的局部地段因施工场地所限采用了大口径辐射井外,主要采用抽水管井和自渗井相结合的降水方法。上层滞水、弱透水层(粘性土)中的饱和水和含水层界面残留水采用目前的管井等常规方法很难疏干,各施工标段均有带水作业现象,这给快速经济地进行隧道开挖、安全文明施工带来很大隐患。管井真空复合系统的设计思想就是将北京成熟的管井降水与真空技术复合,形成管井真空降水法。管井真空复合系统包括抽水和真空两套系统,这两套系统结构上相互独立,在功能上却又能互补。真空排除地下水的原理就是一方面通过在井中施加负压变相达到增加井中水位与地层中的水位的水头差,从而加速重力水的析出;另一方面,在负压作用下,常压下难以析出的毛细水也能析出,这也是真空处理残留水问题优于其他方法的关键。在地铁十号线的劲松~终点区间进行的管井真空降水的试验完成了管井真空复合降水系统的研制,针对该系统的关键部分采用了管井段的分段密封措施并专门制作了井口密封套件。通过现场试验,确定了满足工程施工要求的井内最小真空度,确定了单井施加真空时真空的最大影响距离和有效影响半径。管井真空降水方案自实施后完全满足了地铁隧道开挖无水施工的要求,饱和地层渗水现象控制良好,解决了上层滞水、弱透水层(粘性土)中的饱和水和含水层界面残留水难以疏干的难题。
其他文献
植物的生长经常受到干旱、高盐和低温胁迫的严重影响。因此,提高植物抗逆性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世界上重要的豆科牧草,也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提高苜蓿抗寒、抗旱、耐盐碱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了农杆菌介导和花粉管通道两种转基因方法,将拟南芥DREB1A基因导入紫花苜蓿,为提高苜蓿抗逆性打下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较系统地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