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叶作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外销产品,经历了从辉煌到没落的过程,可以说也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变迁的一个缩影。
本文以茶叶利润的变化为主线,分析了茶叶生产贸易逐渐衰落的原因。
其一,以荷兰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通过经济和武力等方式掠夺了中国茶商在从中国本土到巴达维亚一线海外销售的利润,外国势力由此开始了在中国本土从事茶叶贸易。
其二,以英国,美国,俄国等通过建立内地采购机制,层层的借贷关系,在中国内地建厂等手段,逐渐控制了茶叶贸易和制茶业,扩大了外国资本势力所能控制的茶叶产业链,侵蚀了包括中国茶商,中国制茶厂和部分茶农的利润。
其三,高昂的茶叶利润吸引了作为诸如英国殖民地的印度,锡兰和日本等国的加入茶叶生产的队伍,从而挤占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在英国,美国和俄国茶叶市场上连连失利,中国也从当初唯一的茶叶供给国,沦为三流茶叶生产国。因而,中国此时仅剩下的最后的利润——茶叶生产的利润也被夺走了。
可见全球化并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中国茶叶产业的利润正是在与外国商人的角逐中,一点点的被剥夺了殆尽的。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本文认为应该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界分开讨论,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朝政府“重农轻商”的政策使得他们不能积极有效地出台保护本国商人权益的法案,才会出现诸如“红溪事件”这类他国通过武力途径解决中外商人利润争端,从而侵害我国茶商利益的事件。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更是无力保护本国产业了,因而只能任人宰割,茶叶产业利润的丧失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