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频繁发生的金融风潮和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商业银行安全问题获得空前关注。然而,银行危机的频繁发生及其给危机发生国或地区带来的巨额成本意味着维护商业银行安全的现有措施尚存在不少问题。出现该状况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首要原因在于当前还缺乏完善的商业银行安全评估模型与方法。毫无疑问,对商业银行安全相关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有赖于对商业银行安全水平的准确评估。已有研究提出的三种主要的商业银行安全评估模型和方法,即事件研究法、具体风险类型分析法和传统Z值模型,尚存在许多局限性1。本文通过修正传统Z值模型构建了更完善的商业银行安全评估模型即基于VaR的Z值模型,并将其用于对国内外主要商业银行安全水平的评估;然后,通过构建商业银行安全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考察了国内外商业银行安全水平实证结果差异的成因及其作用机理。与传统Z值模型相比,基于VaR的Z值模型不但继承了前者可对商业银行破产可能性进行度量的良好优势,而且修正和改进了前者存在的无法刻画外部冲击方向及程度的不足。同时,基于VaR的Z值模型贯彻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三性”原则,并通过给出综合反映流动性、盈利性与安全性的安全评估值,合理解决了“三性”之间存在的协调与评价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关于正常情形下商业银行安全水平评估与比较的研究。通过国内大型商业银行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安全水平的纵向比较发现,2004年之前,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安全的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大型商业银行,而在2004年以来,两类银行安全的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已明显缩小并趋向一致。通过对国内16家已上市商业银行以及资产规模排名全球前100位的国外商业银行样本的横向比较发现,样本期间国内外银行安全的平均水平存在差距,但该差距已逐渐缩小。2006年之前,国内银行安全的平均水平显著低于国外银行样本,但在2006、2007年,国内外银行平均安全水平的差异则相对较小。(2)关于正常情形下国内外商业银行安全水平差异的成因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大型商业银行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效率差异的缩小以及两类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差异的变化可对样本期间上述两类银行安全水平的差异作出解释。关于国内外商业银行安全水平差异的成因与作用机理,本文研究发现,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我国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是我国商业银行得以逐渐缩小其与资产规模排名全球前100位的国外商业银行安全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业务结构角度分析,与国外银行样本的平均水平相比,由于高度依赖于传统信贷业务,国内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水平普遍较低,并给国内银行提升盈利能力造成一定的制约,这成为正常情形下国内银行安全的平均水平低于国外银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效率角度分析,国内外银行效率水平的差距是导致国内外银行安全水平出现差异的另一项重要原因。(3)关于非正常情形下商业银行安全水平评估与比较的研究。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国商业银行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冲击,但冲击程度并不大,且该冲击效应是短暂的。与金融危机期间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的良好表现不同,国外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中遭致重创。本文选择的资产规模排名全球前100位的国外商业银行样本的盈利水平出现大幅度下滑,发生了巨额的资产减记与信贷损失,这些银行所处的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业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破产浪潮。(4)关于非正常情形下国内外商业银行安全水平差异成因与作用机理的研究。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相对于全球其他经济体的良好表现,为国内商业银行应对外部不利冲击提供了保障,这成为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商业银行所受冲击较小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业务结构的角度分析,由于业务特征、监管规则、会计准则等因素的差异,非利息收入通常具有更高的波动性及顺周期性,在非正常情形下,非利息收入极易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因而加剧了银行盈利与资本水平下降的风险,进而给商业银行安全造成不利影响。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水平普遍较低。这一业务结构尽管在正常情形下可能给国内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造成一定的限制,但在危机期间也明显减少了盈利及资本水平下滑的风险。从效率角度的分析,随着我国银行业持续多年的改革,国内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平已有明显改善,并大大缩小了其与国外银行的效率差距,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增强外部冲击抵御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并成为金融危机期间国内商业银行所受冲击较小的又一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