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中国城镇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日益明显,家庭完整性成为影响新市民迁移决策与留居定居的重要因素。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城镇化”,其中住房是新市民群体落脚迁入城市的基本物资载体。但在二元经济社会的结构影响和迁入城市高企的房价与房租压力下,外来群体的住房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俨然已成为新市民群体在迁入城市落脚的主要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根据新市民的居住模式差异,关注他们的留居意愿,并结合其对住房的切实需求来提供合适的住房支持产品,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次研究以广州为例开展实证分析。以对国内外有关居住模式、留居意愿和住房保障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为基础并在生命周期理论、推-拉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以广州新市民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采集信息,构建定量分析研究数据库。首先以个人特征、社会经济地位、住房特征和住房看重因素以及新市民的居住模式和留居意愿为影响因素,构建其对新市民住房支持方式选择的Logit回归模型,得到新市民的各维度因素对新市民住房支持方式选择的影响方式及程度;其次探索居住模式、留居意愿对新市民住房支持方式选择的中介效应影响路径。结合上述定量分析,对具有典型特征的新市民进行入户深访,相互印证,分析原因,使研究结果更为科学可靠。研究结果显示:在Logit回归分析中,新市民的居住模式、留居意愿以及新市民的个人特征、社会经济特征、住房特征和住房看中因素这四个维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新市民住房支持方式的选择,其中居住模式和留居意愿的影响程度呈正向性,即居住模式为家庭居住的新市民和在广州有留居意愿的新市民更倾向于选择政府提供的购房支持;在中介效应模型中,居住模式和留居意愿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发现居住模式对新市民住房支持选择的影响路径有两条,一条是居住模式产生直接作用,另一条是通过中介变量留居意愿产生间接影响。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主要包括:构建完整的住房保障体系,重视新市民与青年人的住房问题;优化保障房建设的选址及户型,满足不同居住模式新市民需求;优化保障房建设的选址及户型,满足不同居住模式新市民需求;政府积极引导、鼓励与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房建设;提高租赁住房市场管理水平,合理发放租赁补贴;结合城市更新提升住房品质、完善配套设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购买型保障房的建设,满足新市民对住房支持产品的多元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