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进入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上海作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特大城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强烈的土地需求对土地利用的强度、方式、规模、布局等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强烈的冲击,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确保生态安全,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放到十分突出的地位。如何既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又兼顾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给上海市土地利用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对策,以期为上海市土地生态安全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共包括五章内容,其中:第一章首先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立题意义,概述了国内外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分析了上海市生态环境现状,识别与土地利用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取出制约上海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原因。研究表明,高强度的土地开发活动给上海带来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地面沉降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污染不容忽视,生态赤字严重,城市绿化不足,生态敏感区保护力度不够。论文第三章引入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理念,借助生态系统功能服务价值的计算,定量分析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响应关系。研究表明,2005年的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1996年相比呈现增长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的贡献依次是:湿地>水域>农田>森林>难利用地>草地,湿地和水域对上海市的生态服务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进一步定性分析发现,上海实施生态城市建设对提升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大量的耕地和水域向建设用地转化。总的来说,尽管从总数量上看,上海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长趋势,但从结构上看,上海市土地生态系统仍面临巨大压力。论文的第四章从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及其协调度的概念出发,利用因子分析与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000年—2005年期间上海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首先,根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框架,采用专家咨询法建立上海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分析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能够较清晰揭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的评价模型计算了上海市2000年到2005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计算结果表明,2003年以前资源环境的压力过大,更趋向于现有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不是特别的协调。2003年以后,上海市加大了生态环境投入,有效减轻了生态环境压力,提升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度。论文的第五章提出了一系列协调上海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对策,包括建立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和生态环境适宜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控指标。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包括农业、工业、社区和城镇四大类,在土地利用结构与方式上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生态环境适宜的土地利用调控建议包括人口、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城市绿地四个部分,分别提出了定量化的指标和相应的布局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