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消化性溃疡合并急性穿孔的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生急性穿孔及脓毒症的危险因素,并对全科医疗管理提出建议,降低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于陕西省人民医院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消化内科、重症医学科及普外科住院的消化性溃疡患者病例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既往史、个人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史、实验室检查数据等。(1)根据出院诊断有无穿孔分为两组,合并急性穿孔为病例组(PPU组),无合并穿孔为对照组(PU组)。(2)将急性穿孔患者根据有无合并脓毒症分为两组,合并脓毒症为病例组(S组),无合并脓毒症为对照组(NS组)。通过SPSS 23.0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对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对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于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分析。认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检索出院诊断含有“消化性溃疡”关键词的病例325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排除64例,最终纳入研究261例。2急性穿孔危险因素分析:PPU组:男性93例(73.8%),女性33例(26.2%),男女性别比为2.81:1。年龄16-85(56.17±18.19)岁,死亡8例。PU组:男性103例(76.3%),女性32例(23.7%),男女性别比为3.22:1。年龄17-87(49.50±16.78)岁,死亡0例。3合并急性穿孔单因素分析:年龄、治疗结局、入院时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入院症状[腹痛、黑便、反酸、呕血、发热]、溃疡病史、溃疡/穿孔数目、实验室检查(WBC、N;DBil;PA、ALB;CRE、Cys-C;PT-INR、Fg、DD;Na~+、K~+)、既往有脑卒中病史具有显著差异(P<0.05)。4合并急性穿孔多因素分析:呼吸、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有显著差异(P<0.05),体温及脉搏无显著差异(P>0.05)5急性穿孔合并脓毒症危险因素分析:S组:男性16例(53.3%),女性14例(46.7%),男女性别比为1.14:1。年龄19-85(64.97±16.06)岁。平均住院天数11.88(3.75)天。治疗结局死亡为8例(26.7%)。NS组:男性77例(80.2%),女性19例(19.8%),男女性别比为4.05:1。年龄16-84(53.42±18.03)岁。平均住院天数17.13(11.25)天,死亡0例。6急性穿孔合并脓毒症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平均住院天数、入院时生命体征[呼吸、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入院症状(腹痛、发热、意识状态)、溃疡病史、既往病史(糖尿病、心血管、脑卒中病史)、吸烟史、穿孔部位及穿孔直径、延迟治疗时间、HB、肝功能(TBil、DBil、PA、ALB)、肾功能(CRE、Cys-C)、凝血功能(PT-INR、Fg、DD)、K~+、入院时qSOFA评分、入院时SOFA评分、伴随症状(低蛋白血症、贫血)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7急性穿孔合并脓毒症多因素分析:年龄、发热及入院时qSOFA评分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消化性溃疡患者入院时出现急性剧烈腹痛、呼吸急促、脉搏细速,既往有脑卒中病史是发生急性穿孔的危险因素。2高龄及发热为急性穿孔患者发生脓毒症的危险因素。入院时行qSOFA评分可以帮助早期识别脓毒症。3急性穿孔患者延迟治疗时间的增加与脓毒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成正比。4呼吸频率和血压对急性穿孔患者早期识别脓毒症更敏感。5全科医生应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长期管理,以减少急性穿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