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研究内镜下微创切除与外科手术切除胃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胃间质瘤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搜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3年6月至2017年10月诊断为胃间质瘤的患者共85例,分为内镜切除组(n=23)和外科手术切除组(n=62)。回顾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内镜及影像学检查、病理和免疫组化等资料,比较这两组的肿瘤直径大小、瘤体部位、手术所需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治疗费用及术后随访情况。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危险度分级标准(2008)将患者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以及高位四个危险度等级。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85例患者中,男34例,女51例,平均年龄58.3±11.8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在60~69年龄段发病率最高。以腹胀、腹痛为首发症状就诊占41.2%,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就诊占32.9%,无症状而偶然发现者占14.1%,其他少见表现为首发症状占11.8%,除体检发现外,两组之间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科手术组临床症状表现更明显。2.内镜及CT检查结合术后病理,CT对肿瘤性质判断准确度为85.9%(73/85),小探头超声内镜对肿瘤性质判断准确度为95.8%(69/72),MPS联合CT对生长方式判断符合率100%(85/85)。3.肿瘤特点85例胃间质瘤中,胃底40例(47.1%),胃体35例(41.2%),胃窦7例(8.2%),贲门2例(2.4%),胃角1例(1.1%)。内镜手术组切除肿瘤平均直径1.7±1.1cm(0.5cm~5.0cm),外科手术组切除瘤体平均直径5.1±2.5cm(1.2cm~14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镜手术组切除瘤体直径小于外科手术组。内镜手术组极低危12例,低危11例,外科手术组中极低危3例,低危34例,中危15例,高危10例,极低危、中高危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手术组中无中高危患者,外科手术组中高危患者占40.4%(25/62)。免疫组化中CD117的阳性率92.9%,DOG1的阳性表达率为91.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CD117阴性表达胃间质瘤中,DOG1的阳性表达率为67.7%。4.对于直径≤3cm胃间质瘤内镜下和外科手术比较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完整切除瘤体,术后病理提示切缘阴性。选取肿瘤直径≤3cm的患者资料进行对比,共31例患者,内镜手术21例,外科手术10例。两组性别及发病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内镜组手术成功100%,外科手术组中2例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现腹腔感染,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1%。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无复发、转移。结论胃间质瘤男女发病无差异,中老年患者发病率高,临床特征不具有特异性。MPS和CT联合检查术前能较准确的判断肿瘤性质及生长方式,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指导作用。对于直径≤3cm的胃间质瘤,与外科手术相比较,内镜下切除安全有效,手术耗时短,术中失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住院费用较低,手术创伤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对直径在3~5cm之间的胃间质瘤也可以开展内镜微创切除,但有待更多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