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得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吸引农民进入城市谋生,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劳动力迁移现象。对于迁移潮背后推动劳动力迁移的动力机制的探讨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农地制度为出发点,分析了农地制度与劳动力迁移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其表面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 本文的第一部分,即第1、2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现象描述部分。在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对劳动力的迁移模型进行了梳理,并分析劳动力的迁移现状。 第二部分即第3、4章,主要探讨了土地制度与劳动力迁移的关系。第三章主要是通过历史上的制度沿革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第四章则是在梳理、总结其他学者关于土地制度对于劳动力迁移的影响之后,借鉴以往模型并创造性地在模型中引入关于土地权利束的变量,尝试构建一个新的关于农地制度对于劳动力迁移的分析框架。 第三部分是第5、6章,也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在这部分内容中,笔者运用微观数据对模型推论进行检验,通过logistic模型和LPM模型的分析,说明农地制度对于劳动力迁移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土地禀赋的作用并不显著;控制性变量,尤其是收入,对于劳动力迁移有一定的作用;而农村土地的地权稳定性、土地处置权和土地转让权对于农民的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很是明显。因此,稳定地权、规范土地租赁市场对于劳动力转移至关重要。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主要从农地制度的角度,运用新古典主义的研究方法,结合行为主义的思想建立劳动力迁移的经济模型,将农村农地制度和劳动力迁移现象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运用微观数据加以检验,希望对传统的劳动力迁移研究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