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如何使中国的五声性调式和西方的作曲技法更好的结合,使之更加体现中国民族风格,更加符合中国群众的审美,作曲家进行了不断的努力和探索,理论家将这些实践经验归纳总结编写成了教材。本文在众多的五声性调式和声教材中选择了五本最具代表性的教材从以下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五本教材分别是:《五声音阶及其和声》王震亚著,文光书店1949年版;《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张肖虎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及风格手法》刘学严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修订版)黎英海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樊祖荫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本文分为以下几章:绪论、1、理论基础、体例等方面异同之比较;2、和声进行方面异同之比较;3、在偏音处理和变音和弦方面异同之比较;4、在调式调性方面异同之比较;结语。通过以上这些方面的比较研究,一是较清晰的呈现出中国和声民族化道路的历史轨迹;二是得出结论,偏重和声色彩性和偏重和声功能性的教材由于理论体系的不同导致有不同的和声处理手法。任何和声处理手法都是为创作服务的,只要是创作需要,任何和声手法都是可以灵活运用的。从教学方面来看,这两类教材都应该全面掌握,以达到继往开来、温故而知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