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ONA影像数据处理与石漠化信息识别——以贵州省为例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喀斯特石漠化是一种严重的荒漠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较大。中国中西部是重点扶贫的地区,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至今,西部依然处于落后地区。西南地区贫困除了当地老百姓的能力和素质问题,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主要还是因为地理环境问题。我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石漠化范围是世界最大的,石漠化问题贵州省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其经济发展。因此,喀斯特石漠化问题是世界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课题,意义重大。随着遥感技术和图像识别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工作者利用遥感技术手段对目标地物进行动态检测、历史演化、大地质结构分析等越来越频繁,纵观国内外研究数据显示,此方面的研究时间多集中在80年代之后,对市级及省级以上目标地物大范围识别监测较少。范围小则信息量少,时间短则缺少各阶段数据不利于科学历史演化分析,因此,进行大范围且时间跨度大的目标地物监测对整体把握目标地物在时间、成因、气候等方面演化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通过购买和免费下载了来自六个不同轨道任务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解密情报CORONA系列卫星影像,影像覆盖整个贵州省的CORONA系列卫星影像共计95幅共380景(每景影像被切割为4小张)。本文对该影像进行了几何校正实验研究,并得出了结合多项式模型校正和区域平差增设控制点方法来校正该影像为较优方案,对1,520张影像几何校正,通过色差处理和无缝拼接,完成了国内首张20世纪60年代贵州岩溶区高分辨率全色影像。通过实地走访贵州,了解石漠化地表特性并建立解译标志,借助Landsat5-TM、EDM、坡度图等辅助数据对该影像进行石漠化人机交互解译,完成了贵州地区20世纪60年代石漠化识别和分布图的绘制。结合社会活动、经济发展、气候、环境保护、人地矛盾等因素,文章对贵州省20世纪60年代和2011年跨度近50年的石漠化演化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相关结论,对科学工作者和政府工作人员了解贵州石漠化演化提供了影像数据和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长江中下游地区宁芜盆地自下而上发育龙王山组、大王山组、姑山组和娘娘山组火山岩。对于龙王山、大王山和姑山组火山岩的研究表明,其起源于富LILE和水的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
准东南部地区的构造演化及沉积特征一直是制约油气勘探的重点问题,尤其是北三台凸起的形成及其对沉积相带的控制作用更是争议的焦点。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了准东南部地区的构造
本次论文研究的样品来自于2002-2003年中国第19次南极科考队和2005-2006年中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从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回收的15块代表性普通球粒陨石样品。根据它们的化学、岩石
本文通过热带雨林和亚热带森林区不同类型金属矿床的野外岩-土-植物系统的采样、测试分析及植物生态模拟栽培等试验,对植物地球化学异常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  发现:(1)隐
Mason金多金属矿床地处马来西亚吉兰丹州Ulu Sokor地区,位于马来西亚中央金成矿带北部。区内NE向断裂F2为Mason金多金属矿床主要的控矿构造,千枚岩夹大理岩的层间破碎带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