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起源于大自然,依赖于大自然。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正面临着灭顶之灾。尤其是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学研究一跃而成为显学,并迅速渗透到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生态文学家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的问世,更是将生态文学之风扩展到全世界,并引起了生态文学家的创作高潮。中国的生态文学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沙青、徐刚等人的报告文学为代表。随后发展迅速,许多作家积极投身到生态文学创作行列,产生了一大批体裁各异的生态文学作品,并创办了数个生态文学杂志和网站,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日益严峻,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对全民族的生态意识的培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尤其对于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青少年一代来说,尊重和爱护自然,走出长期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思想的误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健康生态观念就显得更加重要。值得庆幸的是,当前初中教材已经将生态文学作品选编入内,开始对初中生进行生态文化意识教育,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和研究背景,使我们在生态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理想的现象。本文的写作动机即源于此。笔者希望通过自身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探索,对初中语文生态文学作品的教学提出建议,希望能得到专家的指正,为后来的研究者省却一部分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