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生产率增长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综合贡献率达到30.89%,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技术进步贡献率显著增大,达到40.95%,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率增长是国民财富增长的核心,是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关键。然而,1978~2007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0.7%,对中国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约为11.3%。可见,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农业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而不是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总体上还属于粗放型的农业增长。因此,在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面对农业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的重要历史任务,深入探讨农业生产率增长问题对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农业大省,吉林省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显著,1986~2007年期间,吉林省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41.92%。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受农业自身经营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生产条件差等不利因素的困扰,吉林省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民增收滞缓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促进吉林省农业生产率增长既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变农业落后面貌的当务之急。因此,本文基于经典内生增长理论,构建了农业生产率增长的理论模型;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运用Malmquist-Benchmarking模型对吉林省农业生产率增长进行测度与解析;运用VEC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分析R&D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和制度变迁对农业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机制,并据此提出了促进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对策建议。具体来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农业生产率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深入研究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农业生产率增长的理论模型,从理论上阐明了农业生产率增长受到R&D投资、人力资本及制度变迁的正向驱动。这个理论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确定了针对R&D投资、人力资本、制度变迁等重要因素的实证研究方向。二、吉林省农业生产率的测度与解析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本研究运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对吉林省农业生产率进行测度,不仅对三种不同的Malmquist指数法进行了比较分析,说明了Malmquist-Benchmarking的优越性;更对计算结果所反映的农业生产率、农业技术效率变化、农业技术变化的演化形态与规律进行解析。三、农业生产率增长的R&D投资驱动机制分析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从吉林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驱动农业生产率增长的R&D投资包括了自主R&D投资、龙头企业的R&D投资溢出、区域外R&D投资溢出。针对这三种投资形式,本研究运用协整模型定量分析R&D投资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从而揭示了目前R&D投资对吉林省农业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机制。四、农业生产率增长的人力资本驱动机制分析劳动投入是农业生产率增长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人力资本概念被引入经济增长模型,这赋予了劳动性因素崭新而更为复杂的内涵。卢卡斯指出人力资本不仅具有内部效应,即对自己的生产率有影响,更重要的是具有外部效应,这种外部效应使得人力资本成为“增长的发动机”。目前,农业生产率增长所涉及的人力资本因素主要包括农业研发人员的素质、数量;农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农民健康状况等。鉴于此,本研究运用协整模型定量分析人力资本积累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不仅揭示劳动投入对农业生产率的作用,更阐明在农业生产率增长过程可能发生的“干中学”、“技术扩散”等重要机制所产生的驱动效应。五、农业生产率的制度驱动机制分析制度是生产率分析中较少涉及的研究领域,但无疑是影响农业生产率的重要因素。考虑到制度变量的复杂性及资料的可获性,本研究从理论上论述了制度变迁对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引导效应、激励效应及可能存在的抑制效应。并进一步将影响农业生产率的制度性因素界定为财政支农政策、金融支农政策、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农业土地政策、现代农业促进政策等方面,运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制度性因素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六、吉林省促进农业生产率增长的政策耦合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促进农业生产率增长的耦合性政策体系,具体包括:(1)正确把握农业生产率变化趋势,坚持推进农业现代化战略;(2)优化农业R&D投资,实施农业技术创新工程;(3)强化龙头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农业产学研平台建设;(4)注重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实施农业科技人才战略;(5)提高农民智力资本水平,加速农业健康资本积累;(6)加大财政、金融支农力度,支持农业重点领域发展;(7)加强农业产业链保护,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等。其中,设立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专项奖励基金和重点支持精品种植业等战略思维不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更具有一定创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