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研究

来源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zhangchao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于2004年提出了国家防震减灾中长期目标,即到2020年,我国基本具备综合抵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能力,大中城市、城市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和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直接相关的是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本文着重研究单体建筑物抗震能力。本文以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为基础,总结了目前抗震能力评估的常用方法,探讨了定量评价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方法,针对单体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提出了相对抗震能力和绝对抗震能力的定量评价方法,并用9层和15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模型分别验证了各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具体研究内容总结如下:1.总结了前人研究抗震能力评估时常用的方法及其原理,并对Chopra的改进能力谱法的细节进行了一点改进;用OpenSees建立了九层和十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面模型并用MATLAB处理分析数据;分别编写了能力谱双折线化、需求谱的绘制、目标位移点的求解等一系列MATLAB程序。2.针对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提出了用水平加速度值定量评价绝对抗震能力的方法,根据绝对抗震能力的定义和内涵,利用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内的公式,用结构的最大基底剪力反推地面水平运动加速度值,并以此作为性态指标来比较不同结构绝对抗震能力的大小。3.针对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提出了用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定量评价相对抗震能力的方法,将模态Pushover分析方法(MPA)与改进能力谱法相结合求解结构特定地震作用下的目标位移,并选取此目标位移状态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性态指标,将我国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相对抗震能力按最大层间位移角的范围分为五级,以此定量判断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相对抗震能力。4.针对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提出了用性态指数定量评价相对抗震能力的方法,根据相对抗震能力的特点,引入Park-Ang损伤模型中的损伤指数定量评价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相对抗震能力,详细介绍了损伤指数公式中各参数的求解原理及方法,在个别参数的求解过程中加以简化。为了将能力和损伤区分开来,引入了性态指数(PI)的概念,将我国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相对抗震能力按性态指数的范围分为五级,以此定量判断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相对抗震能力。5.对相对抗震能力和绝对抗震能力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分别对相对抗震能力和绝对抗震能力的定量评价方法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模型验证了可行性。
其他文献
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中,剪力滞引起截面弯曲正应力沿梁宽方向不均匀分布,并使梁体产生附加挠曲变形;混凝土徐变则导致梁体变形随时间而变化,并在箱梁截面内的钢筋和混凝土间发生
随着现代铁路运输的发展,一种新的结构形式——高架车站应运而生。高架车站既不是单一的房屋结构,也不是单一的桥梁结构,而是一种桥梁和房建相结合的结构体系。与传统的地面车站
本论文总结了混凝土损伤模型在混凝土结构分析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借鉴有关研究思路及成果,通过断裂能及耗散能密度确定损伤演化规律,应用非线性卸载-线性重加载路径描述,建立混凝土
本文研究的内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缺陷桩的灌注桩基础竖向承载性状研究”的一部分。随着灌注桩的广泛应用,桩身各种缺陷也屡见不鲜,桩身扩径也是众多缺陷中的一
建筑物在服役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损伤和破坏,其中地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自然因素。地震时,建筑结构受到低周反复荷载的作用,使结构构件的塑性铰区域产生不可恢复的塑形变形
钢框架-支撑体系在高层钢结构中被广泛采用,研究该体系在地震下的动力响应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天津新图书馆正是采用了钢框架-中心支撑体系,其主体内部存在多处柱上下不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于地下空间的开发越来越多。基坑的开挖深度和开挖面积不断增大,对基坑支护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土钉墙支护因其造价低廉、工期较短、灵活多
近年来,随着污染加剧、资源匮乏世界各国建筑业竞相开始进行再生混凝土的开发和应用,一方面可大量利用废弃的混凝土,减少建筑业对天然骨料的消耗;另一方面,还可以减轻混凝土废弃物造成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普通再生混凝土性能差难以满足实际工程的要求,所以需要对普通再生粗骨料进行强化,机械强化法是现今较为有效、操作简便且实现成本较低的强化方法。为了将机械强化再生混凝土应用于实际
随着煤炭开采量不断增多、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安全稳定的巷道支护日益成为一大难题。在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中,支护失效甚至巷道坍塌现象时有发生,它不仅影响了巷道工程的施工进
目前,向混凝土内掺入引气剂、矿物掺合料及外加剂已经成为提高混凝土抗冻性和抗渗性的主要措施。当前,在工程中为了控制混凝土的抗冻融性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控制拌合物的含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