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新鲜成人上肢标本伸肌腱的解剖测量,探讨近侧指间关节活动时对此区伸肌腱张力的影响,为临床Ⅰ-Ⅱ区伸肌腱损伤治疗中肌腱的处理及固定指位的选择提供解剖学基础,并探讨相关固定指位在锤状指等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解剖实验研究:分别取示、中、环、小指各16指新鲜标本,测量各指在近侧指间关节(Proximal interphalangeal joint,PIPJ)0°伸直位、屈曲45°位和屈曲90°位时,远侧指间关节(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DIPJ)的最大被动屈曲角度。之后在去除指背皮肤、切断支持韧带、切断伸肌腱三种情况下重复上述测量。制作锤状指畸形模型,克氏针在中节指骨颈水平垂直于指骨长轴穿透指骨做为参照,于伸肌腱Ⅱ区上做标记,用以测量肌腱滑动距离。固定远侧指间关节于0°伸直位,将近侧指间关节由0°伸直位至屈曲90°位,观察伸肌腱Ⅱ区断端间隙距离的变化并测量肌腱的滑动距离。应用SPSS 21.0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临床应用:对我科自2013年6月至2016年3月收入的新鲜锤状指患者70名例采用支具固定保守治疗。其中腱性锤状指47例,骨性锤状指23例。固定指位为掌指关节伸直位,近侧指间关节屈曲45°位,远侧指间关节背伸5°位,固定时间6周。6周后复查去除支具,开始功能锻炼,并在之后4周、8周时进行复查,测定远侧指间关节主被动屈曲角度及欠伸角度,采用TAM系统评分对治疗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解剖实验研究:与完整手指结果比较,去除指背皮肤及切断支持韧带后,远侧指间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无明显差异(P>0.05);而切断伸肌腱后,各指远侧指间关节最大被动屈曲角度出现明显差异(P<0.05),并且不再跟随近侧指间关节活动变化。随着各指近侧指间关节屈曲角度增加,远侧指间关节最大被动屈曲角度增大。当近侧指间关节屈曲至90°位时,远侧指间关节最大被动屈曲角度均大于近侧指间关节伸直位时,平均增加21%。锤状指畸形模型制作后,固定远侧指间关节于0°伸直位,当近侧指间关节处于0°伸直位时,伸肌腱末端近侧断端向近端回缩并出现间隙,示指间隙距离为(0.35±0.06)mm,中指间隙距离(0.42±0.05)mm,环指间隙为(0.46±0.06)mm,小指间隙为(0.51±0.08)mm。屈曲近侧指间关节,肌腱近侧断端向远侧滑移,断端间隙逐渐缩小;当近侧指间关节屈曲至90°屈曲位时,断端两侧肌腱已重叠,其中示指肌腱滑移距离为(0.69±0.09)mm,中指为(0.74±0.03)mm,环指为(0.80±0.07)mm,小指为(0.81±0.10)mm。2临床应用:保守治疗14周后,70名患者全部进行复查,接受治疗的患指欠伸角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治疗前远侧指间关节平均欠伸角度为40.49°,治疗后为2.95°。末次复查时根据TAM评定法评定:优39例,良25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91.4%。4名患者因远侧指间关节肿胀、支具压迫出现疼痛,经过调整支具,待肿胀消除后疼痛消失,继续支具固定。3名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支具断裂,及时复查并更换支具,预后TAM评分优。2名患者去除支具后远侧指间关节欠伸无明显改善,进行沟通后行手术治疗结论1两外侧腱是联动远、近侧指间关节主要影响因素,近侧指间关节屈曲时,中间腱被动拉向远端并带动两外侧腱向远端滑移,同时两外侧腱在关节两侧向掌侧滑移,Ⅰ-Ⅱ区伸肌腱松弛,此时伸肌腱张力降低。2在临床治疗Ⅰ-Ⅱ区伸肌腱损伤及相关疾病时,参照指伸肌腱的解剖特点,可有效降低Ⅰ-Ⅱ区伸肌腱张力,并结合积极的康复锻炼,可达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